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歷史建築也是 城市的文脈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潮 白

  廣州市將開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歷史建築“家底”普查,並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此外,為了將名錄外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及時納入保護,廣州還將建立定期常規性保護名錄增補機制。這是一個值得稱道的舉措,折射出廣州對自身那塊“歷史文化名城”招牌的愛惜,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由這次歷史建築“家底”普查,想到廣州市前幾年的文物“家底”普查,那一次的直接成果,是出版了皇皇14卷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所轄十區兩市各一卷,加上總卷和專門辟出的“白雲山卷”,蔚為大觀。誰要是想了解廣州市究竟有哪些文物,到這部“大而全”的文物志上檢索即可。這部《彙編》也在客觀上糾正了人們對文物的認識,許多人或許認為,只有“值錢的”,或者挂了“文物保護單位”牌牌的,才是文物。顯而易見,這部《彙編》也是廣州城建規劃各部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讀本,在新的城市規劃中,不僅不能“破壞”,還要懂得“保護”,懂得“避讓”,懂得新舊之間的“協調”。這次歷史建築普查,可以成為上次文物普查的姊妹篇,雖然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歷史建築本身正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歷史建築普查可以做得更細、更深入。

  這些普查出來的“家底”,實際上就是廣州的文脈,亦即廣州城市文明的發展脈絡。眾所週知,廣州建城的歷史上溯秦代,迄今已有2200多年,“秦漢四寶”的問世,無疑是其文脈的發端。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堪稱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軍”者,然而文脈的內涵,更多地還要依賴看似“尋常”但歷經了各個歷史時期、飽受滄桑的其他要素,比如建築。可惜的是,這一點似乎並未引起重視,因為即便是這兩年,我們也不斷看到它們慘遭厄運的事實。新河浦地區的那9棟民國時期的小洋樓,在開發商的大錘之下頃刻間死於非命;擁有70多年曆史的金聲電影院,給拆成了“廣州大三巴”;恩寧路吉祥坊成片的西關大屋和洋樓別墅,在一片保護聲中還是有不少淪為了廢磚敗瓦……廣州要保證自己的文脈不因蠶食而逐漸喪失至有“殆盡”之虞,必須拿出新的保護力度。報道説,自1999年施行至今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廣州目前唯一的名城保護法規,該條例的修訂已經列入廣州市2012年度地方性法規制訂計劃的預備項目。與此同時,目前廣州全市有1000多宗已批未建,但與名城保護規劃有衝突的項目,市規劃局將對這些項目逐一重新評估,有的將不能再建、有的則會減少建設量。無論承諾做什麼,關鍵還是在落實吧。

  城市的文脈總是在“新”與“舊”的張力中生存發展的。沒有“舊”的,文脈無從談起;缺乏“新”的,文脈則不能延續。古往今來,世界級的名城無不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通過世代傳承,在見證城市歷史的同時,産生了世界性的審美價值。這就像人有遺傳基因一樣,城市的遺傳基因就是自己的文化脈絡,名城更加顯著。在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呈現“千城一面”的前提下,歷史和文化遺産正是標誌或區別“彼此”的重要符號。改革開放後,我們那麼多各級決策人物出國開過眼界,他們應該知道城市的發展與文物保護並不矛盾,羅馬遍地“廢墟”,何曾妨礙其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市”?廣州倘若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它的文化底蘊就無須自家突出什麼、強調什麼,城市形象也會更加鮮明。對廣州之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亦然。

熱詞:

  • 文脈
  • 歷史文化名城
  • 歷史建築保護
  • 彙編
  • 家底
  • 廢墟
  • 國際大都市
  • 破壞
  • 避讓
  • 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