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拉赫瑪尼諾夫的鄉愁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1日 1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田藝苗

  在20世紀20年代安家紐約之後,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開始聲名鵲起。當時樂壇盛行現代音樂,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野蠻主義、勳伯格的新維也納樂派、欣德米特的新古典主義等等,琳瑯滿目,音樂家們躍躍欲試,不知如何挑選,唯有拉赫瑪尼諾夫還在寫著傳統音樂。他是老派的俄羅斯沒落貴族,一個驕傲的人,有自己的原則與審美標準,不願意嘩眾取寵或者隨大流。

  拉赫瑪尼諾夫生前主要是作為一名成功的鋼琴家亮相,相當於魯賓斯坦那個級別。一般來説,人們普遍認為鋼琴家和指揮家是最成功的音樂家,臺前風光無限,而作曲家都是些蓬頭垢面神經兮兮的怪物。拉赫瑪尼諾夫卻秉持清教徒的價值觀,覺得作曲家才是真正的音樂家,唯有偉大的音樂可永垂不朽。他的作品不多,總是三年停筆十年暌違,一輩子都在糾結自己還能不能作曲這件事。即使作為著名鋼琴家全美巡演,屢上頭條,掙得名車豪宅,他也一直為沒有時間作曲而鬱鬱寡歡。這種憂鬱清高的氣質令他備受追捧。

  現在看來,拉赫瑪尼諾夫是最後一個活得真實的藝術家。他自我,揮霍,脆弱,不管大眾明星那一套,也從不扮演強者。這位音樂學院的高材生,19歲就寫了第一部歌劇《阿列科》,一舉成名。之後便飛上了天,像個紈绔子弟那樣開豪車,穿定制西裝,花天酒地。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大展他的作曲家藍圖的時候,《第一交響曲》首演失敗。一個打擊就將他打回原形,之後三四年沒法動筆。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誰會認真演奏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的交響樂呢?還有劇院之間、城市之間爭奪音樂地位的競爭,各種利益糾紛都會反映在音樂評論中。可是人們總是拿別人的愚蠢來懲罰自己,這個小夥子的音樂夢想支離破碎,直到後來去看了心理醫生才恢復信心。

  流亡美國時期,拉赫瑪尼諾夫作為鋼琴家大受歡迎,但那不是他的世界。在他身後,美國人很忙,忙著生産、競爭、流水線作業,要更快更多,一切講效率。那是商業,沒有音樂與情感的位置。拉赫瑪尼諾夫留下了最後的天才故事,叫人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舊世界已沉沒,新世界他又不肯靠岸,只能獨自守著自己的情感與靈魂。每夜他夢回家鄉,飛奔在伊萬諾夫卡莊園的紫丁香樹林中。那裏有親人、白樺林、感傷的歌謠和眼睛深邃的女人。“伊萬諾夫卡莊園種著望不到邊的小麥、黑麥和燕麥。人們往往對海邊的空氣讚賞不已,可是你吸一口原野的空氣試試吧,那泥土的氣息夾雜著植物的清脆,花草的芳香……”這段描述叫人想起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鋼琴聲中傳來悠揚的單簧管旋律,仿佛風裏聞到一絲熟悉的香味。他的自然粗糙中不乏這樣溫柔的細節。揚松斯的指揮自然、溫暖而細膩。同為俄羅斯人,他了解作曲家的鄉土情結。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如今上演頻率最高的鋼琴協奏曲(沒有之一)。其實他的《第二交響曲》同樣經典。他沒有經歷柴可夫斯基那樣在歐式交響曲中尋找自我的過程。他一上來就接過老柴的戰鬥機,在俄羅斯大地上飛翔、漫遊。相比歐洲的大師們,拉赫瑪尼諾夫的曲子被認為過於具體、直白、肉感,交響性不足。但樂曲中飽滿的感情打動了所有人。如今這些曲子被四處引用,風靡各種電影與懷舊音樂會。無論新樂舊曲,音樂首先是情感的藝術。拉赫瑪尼諾夫總是讓我們再次發現情感的力量。

熱詞:

  • 拉赫瑪尼諾夫
  • 欣德米特
  • 維也納樂派
  • 鄉愁
  • 斯特拉文斯基
  • 作曲家
  • 音樂家
  • 鋼琴家
  • 阿列科
  • 海上鋼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