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糾結于“官民比”不如關注行政績效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1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根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公務員為689.4萬人(未包括參照公務員管理的群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3972.5萬人。經過簡單計算可以得出,2010年我國的“官民比”應為1:194.3。(3月27日《中國經濟週刊》)

  一直以來,“官民比”似乎成為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前些年,有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我們的官民比達到1:26,比西漢時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引得輿論一片譁然。隨後,人事部相關負責人出面辟謠,稱1:26是把事業單位人員計算在內,真實的官民比應為1:197。如今,2010年公務員總數公佈後,又有媒體迅速作出反應,計算出“194人養一名公務員”的結論,再度引發新一輪對“官民比”的關注。

  其實,“官民比”是一個偽命題。首先,“官”的概念就很難界定,究竟是單指公務員隊伍,還是所有國家財政供養人員,存在爭議。實際上,教育、衛生、農業等事業單位人員才是財政供養的大頭,但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官”,而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産品的製造者。其次,不同發展時期的政府“官民比”不具有可比性。從國際上看,政府提供給公眾的社會公共服務事業越發達,在公共服務領域就職服務的人員數量也就越多。按照國家財政供養人數和人口總量的比值計算,加拿大為1:9.8,法國為1:12.7,德國為1:13.7,都遠遠高於我國,難道就能因此説明這些國家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誠然,近年來一些地方曝出“某縣級市10個副市長”、“某農業廳7個正廳12個副廳”以及吃空餉等事件,引發人們對於領導幹部和公務員職位數超編的擔憂,從而希冀通過“官民比”對我國公務員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有一個大致判斷。但是,盯住官民比是瞄錯了靶子,與其糾結於此,倒不如好好關注一下行政績效。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規模大小沒有一定標準,關鍵在於要保證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依據學者弗萊恩的觀點和看法,公共部門對公民至少在三個方面的事情上負主要責任:一是政府的支出必須獲得人民的同意並按照正當程序支出;二是資源必須有效率地利用;三是資源利用必須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拋開行政績效來看官民比,只是一個空洞的數字,並無任何實質意義。我們不知道數字背後“官”配備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對得起納稅人的公帑?

  政府的“規模”究竟應保持多大才算合適,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王通訊曾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這樣的標準,一是政府的規模與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傳統是否相適應;二是同等規模的政府是否提供了充分完備的公共服務。這也是對行政績效的生動詮釋。在現代社會,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即“社會福利的提供者”與“經濟穩定和增長的主舵手”,這就要求政府“花費更少、做得更好”,從內部管理上挖潛,更有效地使用公共財政資源。

  就此而言,加快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改革,提高人員素質和能力,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水平,才是公眾對於政府的期待所在。各地各部門應在探索行政績效考核的基礎上,加強過程透明和信息公開,把政府在各方面的業績情況作出全面、科學的描述並公布於眾,幫助廣大群眾了解、監督和參與政府工作。

  (來源:紅網)

熱詞:

  • 官民比
  • 績效考核
  • 行政機關
  • 糾結
  • 2010年
  • 兩會
  • 中國經濟週刊
  • 事業單位改革
  • 政府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