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我經歷的西餐趣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1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名家專遞

  柯雲路

  1986年夏天,我曾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美。為顯出重視,行前美國大使館特意設宴招待。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外國人開的飯店也沒幾個。在此之前,我對於西餐的知識僅限于學生時代去吃過幾次“老莫”。這是開在動物園一側的一家俄羅斯風味的餐廳。後來生活在山西,有時回北京,會帶年幼的兒子去動物園,看夠了猴子狗熊之後,去“老莫”吃飯也算其中一個小“節目”。那時兒子還沒上學,不可能懂得“下館子”的情調,對於端上來的紅菜湯、罐羊肉一類,評價是“味道很怪”。

  那一任的大使夫人是個美裔華人,還寫過很暢銷的小説,因此與作家們的溝通十分便暢。一行人很快被讓進餐廳。寬大的餐廳內一溜長桌,上鋪繡花桌布,餐具精美,每人座位前僅刀叉就備了幾套。服務生們恭手肅立。我幼稚地猜想,飯菜一定很豐盛,至少不會與我在“老莫”的個人消費相提並論吧。

  先上來一道蔬菜沙拉,每人一盤,幾片生菜葉而已,再斯文慢慢吃,也還是很快吃完了。腸胃自然沒有什麼感覺。服務生很快將盤子、一副刀叉撤掉。接著第二道是炸雞,每人一塊。等著上更精彩的。沒想到,第三道是甜點,居然已是終結節目了。回到住處,我先泡了一碗方便麵。

  此後多次吃西餐,尤以這次印象為深,或許是“宴請”二字帶來的想象。

  中國特色的宴請絕對不會這樣,各類菜品堆積如山,不僅會讓客人吃飽,而且要吃得撐,結束後桌上一定要剩下大量吃不完的東西,這才能顯出誠意。記得一篇報道,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大門剛剛扯出一條微縫,基辛格為尼克松訪華打前站時就初次領略了中華美食的“厲害”,除了色香味俱佳外,他特別提到“量”的豐盛,印象很深的是,短短幾十個小時在北京的停留,他的腰圍體重都有明顯增加。

  我將在使館宴請的事告訴一位在美國生活過的長輩。他笑笑説:這在美國是相當隆重的。至於你沒吃飽,只是感覺問題,從營養學上講,熱量肯定足夠了。接下來我又得到善意提醒,美國人頭腦簡單,是線性思維,所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到了美國人家中做客,千萬不能客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蔣子龍就遭遇過一次尷尬,他在美國訪問時曾被邀請做客,進至家門後,主人問他可想喝點什麼,蔣子龍以中國的習慣客氣地推讓了一下,説不用,於是主人就徑自拉開冰箱自顧自連喝帶吃起來,不再理睬客人是否真的沒有需求。

  那次訪問,代表團還受邀到一位美國詩人家做客。主客差不多八九十人,我在家中請過客,哪怕只三五個客人,也難免忙亂。八九十人請到家裏會是怎樣一番陣仗?詩人住一個二層小樓,屋前是個小院,與許多美國家庭一樣,是花草樹木和一塊空著的草地。主人已在草地上支好了陽傘,擺著幾十張椅子和兩條餐桌,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聊了一陣,開始吃飯,準備的東西竟是想象不到的簡單。除了可自由取用的飲料外,招待客人的食品就盛在幾個大笸籮裏,一個笸籮裏放麵包片,一個笸籮裏放切成片的香腸,一個笸籮裏放著水果沙拉,由客人隨意取用。人們端著盤子或坐或站,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氣氛輕鬆。

  看來在發達國家,在解決了溫飽之後,“吃”所承載的任務變得很單純。在營養過剩的今天,西餐有可借鑒之處,那就是簡單,不過量,既“節省”了腸胃,也節省了時間。

熱詞:

  • 老莫
  • 1986年
  • 節目
  • 蔣子龍
  • 客人
  • 趣事
  • 腸胃
  • 詩人
  • 動物園
  •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