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李洋
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原中法大學舊址,昨天傍晚賓客滿堂,熱鬧非凡。這個院落繼去年10月宣佈由北京光電研究所租借給尚八(北京)文化集團後,經過5個月的醞釀,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結構和特色的基礎上,稍加修整後重新亮相。“中法百年對話,1912-2012”展覽也同時揭幕,來自中法兩國的文獻資料,講述了這個院落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介紹,這個院落曾經是清末理藩院衙門所在地,1920年成為中法大學的校部和其服爾德文學院所在地。當年,近千名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們,正是在這裡開始了法文的預科學習,並在這所學校開設在法國里昂的姊妹學校──里昂中法大學,完成學業。其中包括周恩來、鄧小平、巴金、林風眠等。
在展覽上,人們看到了1924年由蔡元培簽字的中法大學畢業證書,看到了當年法國姑娘寫給中國留學生的浪漫情書,還有蔡和森在法國蒙達尼發表的“怎樣救中國”著名演説的記錄稿。
中法之間的交流遠遠不止勤工儉學的學生。展覽顯示,自上世紀20年代至今,曾掀起過4次中國畫家旅居巴黎的熱潮。從上世紀20年代的潘玉良、徐悲鴻、林風眠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再到上世紀80年代的范曾,還有2000年後的謝磊等,各有特色。展覽上展出的朱德群畫作《構圖第312號》和《藍色空地》,均為首次亮相北京。畫面上,源自中國書法的氣韻融合了西方色彩的多變,帶來難以忘懷的視覺衝擊。
如今,中法大學舊址經過改造又在繁華的都市中,顯露出不同一般的色彩。
朱紅大門十步開外的街心公園裏,大爺大媽跳着健身操;門口的小馬路上,紅色電瓶車拉着從王府井一路逛過來的游客,不停地對着院子拍照;還有衣着光鮮的客人,伴着夜色魚貫而入;甚至隔壁光電研究所的工程師們,脖頸上的工作牌還沒來得及摘,也來故地重游。或許,這種時間、空間、人群上的錯位和融合,正是這個院落生來就有的特色。
重裝亮相的中法大學舊址,將成為尚八(北京)文化集團經營的藝術機構“藝術8”所在地。“藝術8”將注重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尤其是向國際藝術界推薦中國當代藝術家,每年將資助3位中國藝術家赴法留學。同時,大學內原來的禮堂將成為一個容納120位觀眾的小劇場,為原創戲劇的試演提供舞臺。有趣的是,“藝術8”還與法國MOD’ART教育集團旗下的一年制預科學校──巴黎藝術與奢侈品文化學院合作,為準備赴法學習藝術的中國學生提供預科學習,似乎在重演當年中國留學生赴法留學前的一幕。
“這裡並非高不可攀,我們還將在節假日與社區居民共同開展活動。”“藝術8”創始人之一的薛運達介紹,院落內的會議室、圖書館都將與景山社區居民共享,雙方將合作開展一些公益活動。
上圖為“藝術8”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