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惡搞名人成常態 評:應把握尺度凈化社會環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錢兆成

  今年是詩聖杜甫誕辰1300週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網絡走紅。關於他的塗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

  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不符合唐王朝的要求,導致其思想地位到了宋代才被確立並沿襲至今。杜甫在宋代典範地位的確立,是宋人在其特定文化心理下,對傳統文化重新審視後作出的選擇。杜甫的形象定格千年,可現在又忙了起來,為什麼呢?

  其一,現在流行的解構主義讓部分人群習慣性懷疑一切。我國有符號化人物的傳統,五千年來,一個個典型人物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當下人們的思想受到巨大衝擊,由此産生應激反應,走向了符號化的對立面,即解構。“你高高在上太威風,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壇”,可以看做是時代的一個特點。從積極意義上講,這是人們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從消極意義上講,過度地解構異化懷疑一切,會陷入無所適從的精神迷亂之中。

  其二,教科書幾十年如一日不加改變,不適應現在學生的心理。如教科書上的“杜甫”形象十數年沒有改變,但學生們的思想在變。同時,教材視角缺失、缺少情趣、缺乏求真精神也是一種客觀情況。於是,“杜甫”成了任學生們打扮的“小姑娘”。教材編寫者或許可以借鑒一下那些看似輕佻的塗鴉,對教科書配圖進行調整。

  其三,老師照本宣科,歸納中心思想式樣地解讀杜甫,其思想內容大多停留在宋代的理解,更多地依舊是説教,無法滿足學生的天性。學生們看似是不專心聽講去塗鴉,其實是想象力無處釋放的另類表現。

  跳出這個新聞,從大的角度上來講,惡搞名人、惡搞經典已經成為常態。如影視劇方面,不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戲説乾隆》,還是近年來的《太祖秘史》,抑或更近一點的《新三國》等,都是在用一種調侃的方式來解讀歷史。一些學者也忙著“解構”歷史人物,例如詩仙李白在某作家筆下變成了吃軟飯、打群架、混黑道、夢想在鬧市砍人的“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

  這些“惡搞”可以帶來圖書的銷量,可以帶來票房,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社會效果顯然是不好的。相對而言,學生們是單純的,要注重對他們的引導,把握其“惡搞”的尺度,凈化社會環境。

  學者、編劇們或寫書言志,或拍戲公映都可歸入大眾媒體的範疇,會對下一代産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90後”的小觀眾們,他們在“惡搞”之下只能被灌輸錯誤的歷史觀、人生觀,影響深遠。對社會主流來説,更應該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

  值得思考的是:還有幾人能想起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週年呢?靠惡搞才能激發大眾的興奮點,又説明了什麼呢?

熱詞:

  • 惡搞
  • 杜甫
  • 社會效果
  • 學生
  • 解構
  • 小姑娘
  • 戲説乾隆
  • 社會環境
  • 宋代
  • 太祖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