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e霸淩”困擾臺學生 精神疾病比5年前增兩三成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16: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霸淩”是台灣特有用詞,意指校園內恃強淩弱的行為。e世代來臨,越來越多的霸淩案例轉移到了網絡上。經社交網絡、電子郵件、手機簡訊等傳播威脅、侮辱性訊息,一傳十十傳百,殺傷力更大於傳統霸淩。島內醫學界近日表示,“e霸淩”引發的中學生精神疾病案例,比5年前增加了兩到三成。

  虛擬世界真實傷害

  在近日一場學童健康研討會上,台灣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表示,一名初一女生因被同學在網絡散播負面消息,好友因此疏遠,少女深受打擊,晚上睡不著,白天無法清醒,看到網絡不斷出現不利她的文章,連續數周不敢上學,家長帶她就醫,診斷是適應障礙合併憂鬱情緒。

  成年人多視電腦為工具,但當今青少年卻把網絡視為生活社區,尤其像“臉書”等社交網站,島內年輕人更是幾乎人人有帳號。這種情況下,網絡成了散播謠言及謾罵同學的霸淩新工具。

  除了發佈人身攻擊性的訊息外,一些霸淩者還把用手機錄下的霸淩事件傳上網,造成二次、三次傷害。比如島內媒體近年登過的“廁所修理三女過程全都錄”等新聞事件即屬此類。

  霸淩行為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不僅對受害者産生傷害,部分青少年甚至不以為意反而加以模倣,造成是非價值觀念的混淆。網絡霸淩如同“看不到的拳頭”,傷害更大。

  島內醫師指出,因為網絡“e霸淩”導致身心受創的青少年病患,5年來至少增加三成,受害者以初中女生居多。

  “e霸淩”創傷難癒合

  “e霸淩”不僅僅是技術先進,傷害效果跟傳統霸淩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網絡無遠弗界,‘e霸淩’影響層面大。”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説,過去校園霸淩,多是言語或肢體攻擊,僅限少數人知道,但網絡傳播快速,殺傷力及影響力大。她曾治療一名初二男生,個性害羞內向,喜歡班上女同學,常寫信給對方,即使女同學不接受,他依舊不斷寫信,女生感覺被騷擾,在網絡上向同學抱怨,沒想到文章被傳出去,男生從此不斷遭人恥笑,因此罹患憂鬱症,拖了一年仍無法撫平傷痕。

  “e霸淩”的實施難度也大大降低了,霸淩者甚至不再需要發達的肌肉,只要會點網絡技術就行。且網絡上很容易匿名,少了面對面的對峙壓力,讓霸淩者可更加放心大膽地傷害他人。

  有網絡霸淩者因此而深陷虛擬“權力”無法自拔,最終連自己也進了醫院。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嶺表示,日前曾收治一名高二男生,課業不佳,整天沉迷網絡世界,在網絡社群成為首腦人物,網友稱他“老爸”,只要他看誰不順眼,就會發動人肉搜索,號召社群成員抵制。

  網絡霸淩並非台灣獨有,日本、歐美等地都有日漸增加的趨勢。台灣溫信學社提出,要想減少網絡霸淩,除了網絡接口可增設警語來協助守門,更應該從教育著手,讓孩子從小接觸網絡時,就明白什麼資訊可以放、什麼不能放,才是治本的方法。記者 閔喆

熱詞:

  • 精神疾病
  • e霸淩
  • 老爸
  • 權力
  • 男生
  • 適應障礙
  • 校園
  • 青少年科
  • 課業
  • 生活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