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18世紀威尼斯就餐也戴面具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0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遼寧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華麗的面具。

  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人每年都會在大齋節前夕舉辦盛大狂歡節,人們身著華服、佩戴面具。面具作為意大利特殊的文化符號在18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風靡一時。美國波士頓大學文化歷史學家詹姆斯約翰遜教授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後表示:“面具對於他們而言僅僅是一種美學體驗,還是階級制度的産物?當時的威尼斯人是否認為,面具可以改變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 ”

  面具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約翰遜介紹説,威尼斯人佩戴面具的傳統可追溯到13世紀,由威尼斯上層貴族開啟。這些貴族戴著面具出行,是為了混在普通人中到劇院看戲。

  到了18世紀,面具已成為威尼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每年入秋開始直到四旬齋(Lent)前夕,威尼斯人幾乎整日佩戴面具。當時主要流行兩種面具,婦女佩戴的是一種名為moretta的面具,這種面具可以遮蓋女性面頰,而男士則佩戴名為bauta的面具,鼻子下方如鳥喙一般突起,方便説話和就餐。

  約翰遜在《威尼斯的匿名者:安寧的共和國面具》一書仲介紹,18世紀的威尼斯,面具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貴族們戴著面具接待外國使者,來自各階級的威尼斯人戴著面具到劇院聽歌劇、看戲劇,或參加舞會。除了正式場合外,餐廳中隨處可見戴著面具的顧客。戴著面具搶劫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約翰遜介紹道:“當時威尼斯政府的社會管理是‘家長式’作風,認為市民的道德操守和行為舉止需要監管,於是派大量‘內部間諜’到威尼斯街頭巷尾,察看百姓日常行為。這些‘間諜’每日要向地方檢察官提交記錄街上行人佩戴面具情況的報告。 ”其中的部分記錄保留至今,成為約翰遜研究的重要史料依據。

  面具能掩蓋社會身份?

  約翰遜説,當時的威尼斯人每年幾乎有半年時間要佩戴面具。面具在威尼斯風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方便貴族和平民避開禮數直接交流,共享公共場所,如小餐館、劇院、賭場等。

  事實上,面具既方便了貴族,又方便了百姓。當時,威尼斯百姓遇到貴族需行禮,要點頭哈腰。但戴上面具可以暫時拋開繁縟的禮節,幫助人們暫時忘記懸殊的社會地位,甚至“鼓勵”跨越階級藩籬的對話和交談。

  約翰遜表示,面具是一個象徵性的匿名,其誕生完全是為迎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當時的威尼斯,階級地位差異明顯,社會利益結構堅固,幾乎沒有社會流動。面具可以被看做威尼斯人回應嚴酷階級制度的物化體現。然而面具並沒有削減社會差異,反而進一步固化了等級區別,它只是讓大眾在僵固不化的等級制度下尚存一絲跨越等級交流和溝通的空間。因此,面具的産生順應了威尼斯嚴酷的階級制度,同時也是威尼斯人自願選擇的結果。

  以往學界在研究威尼斯面具的風行原因時,主流觀點認為,威尼斯人依靠面具來掩蓋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借助面具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約翰遜表示,“面具的誕生並不能縮短或消除威尼斯社會的等級差異,而更像是社會的潤滑劑”。他認為,面具並不能掩蓋一個人的社會身份,當時的威尼斯人更不會利用面具改變自己的階級地位。我們今天認為社會地位可以改變,但在18世紀等級森嚴的威尼斯,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作者:張哲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熱詞:

  • 威尼斯共和國
  • bauta
  • moretta
  • 戴面具
  • 威尼斯人
  • 就餐
  • 中國社會科學報
  • 文化符號
  • 歌劇
  • 社會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