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網絡時代,讀讀經典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覺得讀冷僻書,猶如吃青皮橄欖,或喝毛尖綠茶,初似生澀,終有一種回味。不像趕時髦,趨熱門,熱鬧一陣子,腦子裏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剩下。冷能避俗。”

  這是中華書局原總編傅璇琮在《濡沫集》中説過的一句話。3月22日,中華書局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這樣的節點,傅先生的這一句“冷能避俗”,引發不少人的共鳴。

  網絡時代,還有多少人願意讀讀那些冷僻的經典領略之作?在人們的預設當中,已經極少人願意以沉靜之心去領略略微艱澀的敘述。可喜的是,即使是短平快的微博平臺,依然有不少人在提倡,或者願意將自我沉浸于原有的閱讀傳統中。

  學者許紀霖在微博中説,“為什麼網絡時代需要讀經典?我的看法是:為了自我拯救……在新媒體不可阻擋的衝擊之下。守護閱讀的傳統,就是守護自己心靈的家園,守護幾千年人類文明留下來的永恒智慧……”

  其實,就閱讀而言,不必囿于何謂經典的糾結。中國古人的思想結晶,如《道德經》、《論語》、《莊子》等,當然是經典之作,如同主持人劉芳菲説的那樣先秦時期孔孟老莊及韓非子,到讓人一生伏首而拜的王陽明,長久卻再無引領人類的精神導師。我們要從古人那裏尋找智慧,醫治發展之病痛。

  只是,如今的書店已經難覓原著的蹤跡,大概只是“你説論語、我談莊子”之類的書籍,言語之間,是口若懸河式的強加。當然,不是説這類書籍並無價值,僅僅覺得商業化的操作模式幾乎斷了人們想讀經典的那一點僅有的心思。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認為的經典,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給出的解釋則更具有普遍性,他説“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説‘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古斯塔夫 勒龐的《烏合之眾》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雖説離普通讀者的閱讀喜好有些遙遠,但提及經典,他們該是列在其中。因為多數人對此僅僅停留于道聽途説,未必體驗到細讀的樂趣。

  如果靜下心來,在網絡的碎片化信息中,我們仍舊能找到好的推薦,很多讀書人熱衷於在網絡上貼出自己的書單,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吉田茂的《激蕩的百年史》,凡勃倫的《有閒階級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羅素的《哲學問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或者,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

  相比之下,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類的書籍是更為接地氣的經典著,從《邊城》中走出的沈從文,歷時15年完成這本書,通過出土和傳世文物的圖像,對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沿革及其與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關係,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在著書背後,還有作者的人世浮沉。由此可見,經典也是越讀越厚的,而樂趣也在不斷的研讀中産生,你看,張宏傑就在讀曾國藩中,發現這個老頭的吝嗇與拘謹,他的迷信與矛盾。只是,這樣的境界,需要太深的潛入。

  本報記者 孫雯

  作者:孫雯

熱詞:

  • 冷能
  • 社會契約論
  • 網絡時代
  • 論語
  • 莊子
  • 經典作品
  • 鄉土中國
  • 哲學問題
  • 道德經
  • 晚清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