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圖文:鄉村文化的拾荒者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湖北日報訊 圖為:演示清代盆鼓。(通訊員 劉應孝 施敏香 攝)

  記者 楊念明 通訊員 程正華

  49歲的賴曉平,是監利縣柘木鄉賴橋村醫生,卻因守望鄉村文化而出名。

  走村串戶巡診之時,他發現農村許多文化遺産需要搶救、保護,不然則失傳。於是,他與瀕臨滅絕的地方文化和民間文化遺産結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原生態秧田號子《啰啰咚》,離不開他的挖掘與整理。

  《啰啰咚》是流傳于江漢平原南部農村的非常古老的勞動號子。秧田號子經過歷代的傳承,慢慢退縮到江漢平原南部邊緣。監利縣柘木鄉賴橋村,是保存秧田號子最完整的一塊土地。

  2001年,賴曉平潛心挖掘整理無文字、無固定師傳的《啰啰咚》。

  為收集整理文字資料,賴曉平和會唱號子的老人們商量,並請他們示範演唱。同村的賴濟北老人提供的一份晚清時期的文字資料,助他了解《啰啰咚》的歷史淵源:“荊南屬江漢河洲之地自古楚人好歌,佯狂接輿,楚民接音傳聲,鼓盆而歌故歌生滄浪(漢水東南),宗《周南》以賦性情,追風雅而釋疲憊。”

  此後兩年,每到插秧季節,他就到全村6個生産組義務插秧,並借此在全村幾百名農民中,確定了5名歌手。他為歌手王斯兵,量身定做了最具代表性的高音“嗚叫子”。

  2003年插秧時節,賴曉平邀請荊州電視臺《壟上行》欄目組,到柘木鄉賴橋村插秧水田中錄製節目。從此,《啰啰咚》聲名漸著。

  2005年8月15日,賴曉平組織幾名農民歌手,到武漢錄音,為申遺做準備。2007年,《啰啰咚》成功申報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2008年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2009年,《啰啰咚》登上湖北劇院舞臺。

  數十年來,他整理了地方民歌(花歌)、地方古老婚慶禮儀及地方古老的詩詞對聯,並在報刊發表《楚風濃郁的監南花歌》、《趣話監南民間詩聯》及《監南古老的婚慶禮儀》等數十篇文章。他把收集到的自新石器時期至民國時期的數百件文物和民俗精品,匯聚在自家宅院,稱之為農家博物館,雅號“拾荒齋”。

熱詞:

  • 啰啰咚
  • 鄉村文化
  • 荊州電視臺
  • 插秧
  • 拾荒者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歌手
  • 秧田
  • 柘木鄉
  • 周南
  • 搜索更多啰啰咚 鄉村文化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