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長沙千年古城墻“保衛戰”折射中國城建難題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長沙南宋古城墻考古挖掘現場(2月27日攝)。2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正式對外公佈南宋古城墻保護方案,即選取20米以上保存最完整、信息含量最真實豐富的一段古城墻進行原址保護,其他部分採取異地遷移保護。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 攝

  陽春三月,在歷史古城湖南省會長沙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帶,歷經千年風霜、新近被發掘的南宋古城墻在光彩熠熠的公寓大樓面前“招架乏力”。

  去年10月,這段價值“堪比馬王堆漢墓”的120米古城墻在長沙某商業工地施工現場被發現。專家判定,古城墻歷經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疊加修建,後因地層變化,湮沒于地下。

  這樣的文化遺跡,應該如何保存、保護?數月來,“拆”與“保”的問題令各方進退兩難,直到3月中旬才塵埃落定。

  雖然許多人希望全部原址保護,但幾經博弈後,如今大部分古城墻已被建築工人切割,它們裝箱後會被搬到專門的博物館,進行異地保護和展示。僅有23米“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古城墻將在原地蓋上玻璃罩,供遊人參觀。

  對此,長期從事古建築保護設計的湖南大學教授柳肅既遺憾又無奈。

  柳肅是這場長沙古城墻“保衛戰”的關鍵人物之一。他主張原址保護,認為城墻是城市的地理標誌,“城墻不能、也不應該遷移”。柳肅解釋説,這是因為目前暫無任何技術能夠將一段幾十米厚的城墻平移至異地。

  伴隨著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一些文物古跡在推土機下“哭鳴”。僅以長沙城為例,因距今兩千多年的墓坑被毀,1972年“重見天日”的西漢女屍“辛追老太”只能呆在博物館狹小的棺木裏;若不是考古人員無意中發現有字的竹片,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14萬枚三國吳簡就會和被挖出的泥土一起被清走。

  數據顯示,長沙市共有68個地下文物埋藏保護區。在柳肅看來,保護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最好的辦法是在古城外面發展新城。“我們總是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老城區裏開發,那麼地面上的古建築和地下的文物總是會與新建築發生矛盾。”柳肅認為,這個觀念不改變,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永遠都會發生。

  這似乎只能成為一個理想。長沙市市長張劍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我們把文化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一個城市都是水泥森林,它就是一個沒有魂的城市。”但在城市建設中,如果一開挖發現文物古跡就停住不建,那長沙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可能就無法建設了,所以在處理這對矛盾時,長沙只能依法辦事,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城市建設。

  這段長沙古城墻的命運,正是上述兩個“有利於”的真實寫照,或許也將成為中國很多仍埋于地下的文物、遺址的“保護樣本”。(中新社長沙3月24日電/記者鄧霞)

熱詞:

  • 古城墻
  • 保衛戰
  • 長沙走馬樓
  • 南宋
  • 文物保護
  • 文物古跡
  • 歷史文化名城
  • 城建
  • 辛追
  • 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