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四面楚歌”説項羽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汕頭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 耳

  近日得暇,於是隨手從書櫃中拿出司馬遷的《史記》進行翻閱,誰知當翻到《項羽本紀》這一章節時,我的腦海裏一下子就冒出“四面楚歌”這個成語來,跟著便掩卷陷入了深思。

  我想,大家肯定都對“四面楚歌”這個成語,耳熟能詳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重新將時間放回到公元前203年12月。當其時也,在楚漢相爭最緊要的歷史轉折關頭,漢王劉邦聽從謀士張良、陳平的建議,聯合韓信、彭越等諸侯,用計將楚霸王項羽圍困在垓下,並佈置了十面埋伏,決心一舉將項羽和楚軍徹底消滅。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困獸猶鬥的項羽和楚軍的鬥志,在一天的夜裏,劉邦命令重重圍困楚軍的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謠。項羽夜裏忽然聽到四面八方包圍著他的漢營的士兵唱的都是楚歌,誤認為劉邦已盡得楚地,大為震驚,心理已喪失了鬥志,於是就起床到帷幕裏飲酒,並慷慨悲歌自作詩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另據《楚漢春秋》一書記載,美人虞姬其時聽後也起而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便拔劍自刎而死。

  好了,重溫了“四面楚歌”這個成語的由來後,我首先想起的是,歌聲的力量也即文化的力量,在軍事上的威力有時的確勝過千軍萬馬,因為它打擊的是對方的心裏防線。而人的精神一旦崩潰,軍隊自然也就喪失了戰鬥能力。可不是麼,就以現在所談的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為例,雖然正如太史公所説,項羽“欲以力徵經營天下”,或遲或早其最後的結局,都必定是亡國亡身,但“漢營一夜楚歌聲,唱散霸王十萬兵”,劉邦這一次用心理戰所獲得的奇效,卻無疑大大加速了項羽走向滅亡的步伐。其次,我自然還想起了項羽“沒有過江東”這個令很多人為之糾結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由於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並在《項羽本紀》中用充滿深情的如椽之筆,淋漓盡致地勾劃出了項羽這個歷史悲劇人物的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因此,歷朝歷代的很多騷人墨客,都對項羽深表同情,尤其對其最後寧可自刎烏江,也不茍且偷生再過江東之舉,更是評説不一。譬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就這樣賦詩讚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則另出新解,轉而為項羽不過江東深感婉惜:“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而我呢,則還是比較認同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王安石的説法:“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因此我想,在過不過江東這一個問題上,項羽的確是有自知之明。正如他自己所説,他已無顏再見江東父兄,他對江東父兄心中有愧。換個角度説,即便他厚著臉皮過了江東,江東子弟也未必會像以前那樣,繼續死心塌地地追隨他、擁戴他,因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一切的一切都變了呀。鑒此,若將項羽“不肯過江東”,改為項羽“不敢也不能過江東”,似乎更為合理和妥帖,對不?!

熱詞:

  • 項羽本紀
  • 四面楚歌
  • 史記
  • 劉邦
  • 楚漢春秋
  • 自刎
  • 漢營
  • 垓下之戰
  • 宋代
  • 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