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蓬萊一夫婦收養“腦癱兒” 42年如一日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1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申紅隋翔宇

  本報通訊員張紹賢駱功信

  每天清晨,在蓬萊海福萊小區內一座居民樓的二樓陽臺上,總能看到一對年過古稀的夫婦,攙著輪椅上的兒子做晨練、練習口語發音。這一家三口,丈夫王華堂、妻子張翠蘭和收養的“腦癱兒”王群,用42年沒有血緣的親情,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情的頌歌。

  熱心收養被棄嬰兒

  這本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丈夫王華堂是一名志願兵,自學成才,是遠近聞名的“電博士”。他曾經和戰友一起點亮了駐地長島縣的第一盞電燈,建造了島上第一艘小交通艇,是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名揚全軍的“渤海深處九個老兵”之一。妻子張翠蘭是婦科醫生,賢惠漂亮,心腸好、業務精。

  1970年的臘月,天寒地凍、大雪飄飄。忙碌了一天的張翠蘭下夜班剛到家,房門便被急促地敲響,夾著寒風,闖進一名面色憔悴的婦女,她哭著哀求説:“張醫生,救救我,我已經走投無路了!”

  求助的這名婦女未婚先孕,迫於社會壓力的她,聽説張醫生是個熱心腸,就前來求救。張翠蘭當晚把這名婦女送到醫院,辦好了住院手續,並把剛剛領取的38元工資和10斤糧票留給了這名婦女。誰知,十天后她出差回來,值班護士匆匆抱來一名出生3天的嬰兒和一張94元的住院費單據,告訴她:“一名未婚女青年在醫院生下孩子後就走了,帶話説您是有名的活雷鋒,孩子拜託您撫養。”

  聽到如此消息的張翠蘭不知所措,隨後找到丈夫王華堂商量能否收養這孩子。王華堂也是一副熱心腸,當即同意認下了這個被人拋棄的“兒子”。

  夫妻相約不再生育

  王華堂與妻子為孩子取名王群,希望孩子能合群,也希望全家人能接納這個孩子。

  誰料想,王群半歲時,突然腹瀉不止,送到縣醫院,大夫發現他眼珠震顫,雙腿呈剪刀形交叉痙攣,左手怎麼也抬不起來,吸奶嘴時口形也不正常,經檢查診斷為腦性癱瘓,可能會終生癡呆。一紙診斷書,使王華堂、張翠蘭夫婦頓覺天旋地轉。

  張翠蘭本打算年底生育個自己的孩子。面對王群苦命的身世,讓這位偉大的母親改變了主意,她對丈夫説:“王群就是我們的親生兒子,我們攢錢為他治病吧。”終生不再養,畢竟是件大事情,王華堂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同意了妻子的想法。

  為愛嘗盡人間百味

  為給王群治病,王華堂寫了幾百上千封求醫信,託付部隊的戰友分發到大江南北、城市農村,收集了近百個醫治偏方,一一給王群試治。

  王群轉眼4歲了還不會説話,站不起來。王華堂、張翠蘭決定到上海求治。恰逢王華堂所在部隊的一條船去上海執行任務。徵得領導同意,他們夫婦懷揣著全家僅有的100元“救命錢”奔往上海。

  在上海瑞金醫院,一位老教授對他們説:“這孩子的病別説在國內,就是在世界上,治愈率也不足千分之一,就別再浪費錢了。”聽到此話,心力交瘁的張翠蘭,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上……

  如今的王華堂和老伴都年近80歲。由於長年的操勞,老兩口都患上了嚴重的冠心病、高血壓。每天晚上,他們都要費好大的勁才能把年過40歲的王群從輪椅抬到床上,然後坐著喘息半天。就在夫婦倆為王群將來的生活擔憂的時候,蓬萊市誌願服務協會向全市誌願者發出“傳遞愛心接力棒”的倡議,組織志願者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地政府把王群安置到了福利院,了卻了老兩口的心頭大事……

熱詞:

  • 王華堂
  • 張翠蘭
  • 1970年
  • 收養
  • 兒子
  • 腦癱兒
  • 孩子
  • 夫婦
  • 腦性癱瘓
  • 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