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失獨”之痛需社會撫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0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自從23歲的兒子因心臟病去世,張宜切斷了一切和同事、朋友的來往,和丈夫把家從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搬到了昌平,因為“那裏沒人認識我”。張宜幾乎從不走出社區,遇到熱衷談論孩子的鄰居,她就撒謊以對。回到家,她關起房門,讓傷心和眼淚填滿所有空閒的時間。剛過50歲的她頭髮白了大半。

  3月21日的《中國青年報》題為《拿什麼撫平失去獨生子女之痛》的報道,筆觸凝重而悲慼地描述了一群失去獨生子女的母親淚洗濕雨的日子和她們破碎心痛的生活歷程,讀來令人心情壓抑。當地街道辦事處搭建了一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互助平臺──“新希望家園”,希望這些家庭能夠獲得一個交流、溝通的機會。有時候,他們也會安慰自己,“‘家園’能給的,換成子女們也莫過於此了”,但想到未來,他們還是會害怕。

  當很多家庭在享受天倫之樂時,我們怎能忘卻──在中國,有這樣一群遭受了人生至痛的父母,他們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他們趕上70年代的上山下鄉,趕上了80年代第一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痛苦地遭受了獨苗夭折的厄運。孩子的不幸離世,讓生命失去延續,有些家庭因為孩子的重病和大災,頓時變得一貧如洗。遭此打擊,一些人的生命失去了方向,與社會隔絕……

  我試圖搜尋到這個群體的具體數據,但很遺憾,能搜索到的數據都是零星不全的:重慶市2008年在冊的49歲以上的獨子死亡家庭的父母就有10845人;北京整個西城區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大概超過500戶──那麼,全國正承受着“失獨”之痛的孤獨的父母究竟有多少呢?恐怕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清明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這是淚洗濕雨風吹哀傷的日子,而對於我們絕戶家庭而言,我們無日不清明無日不淚流,獨苗孩子夭折是我們心中永遠永遠的痛”──這是網絡上流行着的一群失去獨生子女的悲傷父母給溫總理的信的章節。不經歷生活的不幸,沒有人能明白別人有痛有病,有兒孫輪番照顧,只有他們,有病自己受,有痛自己忍,無後的自卑與失子的痛苦日夜噬咬着他們破碎的心的切膚之痛;沒有人能真實觸摸到只有望著天上的明月星星尋找孩子的身影,守着自己床前的一盞孤燈壓抑自己的痛,聽着別人家節日團聚的歡笑,流淚到天明的滄桑悲慼。

  當老齡化社會撲面而來,當我們在擔憂一個獨生子女如何養老──那些中年“失獨”的父母,永遠失去了享受子女照顧和贍養的可能,誰為他們養老?他們“望著天上的明月星星尋找孩子身影”的後半生,誰能給予他們溫暖的照顧和堅實的呵護?當然,是國家!對於那些當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擁護國家政策的人們,當他們遭受了人生的不幸,國家人性關懷的光輝,理應照耀到他們身上!

  “失獨”之痛理應得到人性的關懷──比如,出臺“失獨”家庭的國家補償政策,建立“失獨”家庭專項扶助基金。可以從國家財政、慈善組織等籌措相關資金,政府為“失獨”家庭專門建立“新希望家園”之類的精神家園活動場所,為這些特殊家庭辦實事,解決他們老年後在經濟、精神層面的實際困難。又比如,有人曾建議將獨苗夭折無法再生育後收養子女家庭納入計劃生育政策扶助範圍,因為他們是因思念獨子的極度痛苦才無奈中老年收養,不顧自己年老力衰財力不支,拼命傾注他們無處釋放的父母之愛──如此悲壯的生存狀態,應該得到制度化的人性關懷,這不僅僅是一種補償,更是一種道義和責任。

熱詞:

  • 失獨
  • 中國青年報
  • 拿什麼撫平失去獨生子女之痛
  • 父母
  • 2008年
  • 孤燈
  • 絕戶
  • 筆觸
  • 社會隔絕
  • 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