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又見北京蹦蹦戲(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0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年在“落子館”演出的藝人

  近年來,在北京郊區的一些鄉村,陸續發現了一百多年前北京誕生的一個地方劇種北京蹦蹦戲。早已在京城舞臺上絕響多年的北京蹦蹦戲,在這些鄉村卻有序地傳承著,原汁原味地演出著,成為一個古老劇種的活化石。各區縣都非常重視這一文化遺産的挖掘整理工作。2006年,門頭溝區雁翅鎮淤白村蹦蹦戲班“義和班”,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義和班”成立於1931年,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至今,已有80多年了。2007年,通州區把馬駒橋鎮郭村蹦蹦戲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11年,郭村蹦蹦戲的第四代傳承人楊永志收楊連喜為徒,有了第五代傳承人。2007年,懷柔區渤海鎮大榛峪村的蹦蹦戲,也被列入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北京蹦蹦戲是在民間説唱“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京劇、河北梆子、皮影戲等多種藝術形式而形成的劇種。“蓮花落”相傳起源於唐宋時代,在我國廣大地區都有流傳。光緒年間,受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形式到戲曲形式的變革,成為一個新的劇種,華北地區的“蓮花落”也已形成“東路”和“西路”主要的兩大流派。以冀東方言演唱的一派被稱為“唐山蹦蹦戲”;另一支以“京口”演唱的“蓮花落”被稱為北京蹦蹦戲。唐山蹦蹦戲和北京蹦蹦戲,後來演變為“東路評劇”和“西路評劇”,在評劇形成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末民初,初期的北京蹦蹦戲主要流傳于在北運河畔的通縣、香河、三河、寶坻等一帶農村。北京蹦蹦戲帶有濃郁的京東特色,唸白取京東語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響,高亢激昂,曲調富於旋律性,與唐山蹦蹦戲有著鮮明的區別。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蹦蹦戲藝人來鳳儀、王殿佐等人進入北京,拜當時著名北京蓮花落藝人趙新桓為師。他曾與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一同進宮為慈禧太后同臺演出過。走進北京城的農民藝人,也開始在東安市場的小吉祥戲園演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通俗易懂的內容,生動活潑的演唱,很受市民大眾的歡迎。北京蹦蹦戲在京城站住了腳,相繼又有多個班社從農村進入北京,在天橋、後海和月壇等地專門開闢的“落子館”演出,十分火爆。清宣統三年(1911年),蹦蹦戲藝人挑簾紅、郭啟榮、趙滿堂一行十多人,應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這種北京的鄉土藝術傳播到了南方。回京時,又轉道在山東濟南府演出了一陣子,名利雙收,很是風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張天翼等作家的文章(點擊觀看文章影視作品《黑狐》、《白蛇傳説》)中,都曾提到過北京蹦蹦戲。直至上世紀30年代,北京蹦蹦戲火爆了幾十年。由於北京蹦蹦戲的藝人大多是沒有文化的農民,思想上保守,藝術上缺少變革精神,沒有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劇目,加上“西路評劇”的衝擊,漸漸由盛而衰。

  雖然北京蹦蹦戲的輝煌已漸漸遠去,但在京郊許多鄉村仍然傳承著的文化遺産蹦蹦戲,如今重現在觀眾面前,讓我們領略到這一古老劇種的魅力。

熱詞:

  • 蓮花落
  • 演出
  • 藝人
  • 西路
  • 班社
  • 東路
  • 黑狐
  • 義和班
  • 京口
  • 西路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