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防止地方節慶氾濫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4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璽撼

  桃花節、櫻花節、菜花節……隨著春暖花開,近兩個月全國各地以花為媒舉辦節慶活動的消息頻傳,不可否認,賣點獨特、組織有力的節慶對區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能提升地方知名度,還能帶動交通、旅遊、餐飲、住宿等相關産業和周邊地區的發展。然而精明的遊客不難發現,個別地方其實並沒有舉辦節慶的底蘊,而是“人造”一個節慶,為各種商業促銷服務,這種節慶一多,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憂慮了。

  如果説早在1991年創立的青島啤酒節還能讓當時的人耳目一新,那麼如今各地的“啤酒節”早已不再稀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節慶活動數量多達8000個,一年後又新增各類節慶2000多個,一個地方如果沒有節慶,似乎就是文化“沒底氣”,更是經濟“沒活力”。於是,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山溝,常常能見到一些不知名的節慶,而且不乏雷同,甚至要比個高下:別人有“啤酒節”,自己也要有,如果沒有制售啤酒的産業基礎和歷史文化,就杜撰些傳説,搞個“酒鬼節”也行。

  正是由於沒有或不重視培育節慶底蘊,一些人造節慶只能靠各種論壇、博覽會、招商會、展銷會“充門面”,規模小、檔次低,沒有産生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極大地浪費了各種社會資源。有些節慶前後不過一週,卻天天安排模特大賽、演唱會、健美等和主題相關性不大的活動,給地方財政和企業增加了負擔,還會干擾當地百姓的生活。

  進一步反思,不少傳統節慶由於缺少挖掘文化和精神內涵,過於重視經濟效益,也已經出現被商業“綁架”的趨勢。比如清明節,市場上滿目儘是青糰和掃墓遊的熱賣信息,卻很少有人知道傳統的清明節也承載著健康、樂觀、熱愛生活的文化內涵,風俗中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千等講究。去年11月底,許多美國人也開始反思“黑色星期五”商場特賣會對感恩節的衝擊,一個本該闔家歡聚的時刻在商家的鼓動下,竟被用來哄搶商品,不由令人唏噓。

  市場經濟參與節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當前有效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一些産品借助節慶打開了市場,一些城市憑藉節慶樹立了知名度,但畢竟節慶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其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文化記憶。筆者以為,人造節慶目前普遍存在一個誤區:設計時將經濟利益作為“上層建築”而非文化傳統,讓經濟指揮文化,造成節慶缺乏內涵,難以為繼。在這一點上,美國的梅西大遊行、西班牙的西紅柿節、英國愛丁堡音樂節等節慶值得學習,其之所以享譽全球,是因為從根本上契合了當地的文化傳統,且能夠彰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只有先夯實內涵,並有獨特的地域特色,一個節慶才能有長久發展的基礎,自然産生良好的經濟效應。或許,節慶組織者們,別急著“一哄而上”,也不要“貪多”,不妨先做好“內功”,耐心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文化,將底蘊培育成熟再推出不遲。

熱詞:

  • 節慶活動
  • 節慶文化
  • 地方特色
  • 啤酒節
  • 內功
  • 黑色星期五
  • 西紅柿節
  • 櫻花節
  • 桃花節
  • 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