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光明日報:學術評價不妨嘗試"代表作"制度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學術著作出版的現狀如何?比較中肯的評價是“數量繁榮,質量平庸”。據《光明日報》3月19日報道,近年來,在各項科研基金與出版基金的支持下,學術著作出版呈現繁榮景觀。然而繁榮的背後卻是見解泛泛,讀者寥寥。很多學術作品創新乏力,選題與論述拾人牙慧,出現了“不差錢”卻“差了學術”的現象。

  討論學術著作的出版亂象,就不得不討論現行的學術評價體制和學術激勵機制,後者其實是前者的延伸性話題。我們當前通用的是量化的評價機制,以成果數量衡量學者的水平,配套激勵措施。這種方法確實在統計論文數量和刊物影響因子方面體現出一定的科學性,也便於操作;但學術作品終究是以質取勝,如果為了迎合這種評價標準,採用粗放型知識生産方式,學術研究就會淪為流水線作業,只能造成虛假繁榮。

  其實,科學評價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不妨嘗試“代表作”制度──以最有代表性的一兩件作品,作為學者成果評定和職稱晉陞的依據。這個制度在國外流行多年,得到廣泛好評。其原因非常簡單,只有學術精品力作,才能反映學者的真實水平。創作精品需要積澱,很多學術大師的精品力作都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古今中外的學術經典,幾乎都是精心打磨的思想力作,儘管每項研究都只能推動人類的認知向前邁進一小步,卻足以成為珍貴的歷史階梯。當然,歷史和現實中都有文思泉涌的高産學者,著有很多傳世之作,但我們記住這些高産作者的作品並不是因為數量,而是出於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讚賞。總的説來,無論“十年磨一劍”式的學者,還是高産的學者,都不會被這種評價制度埋沒。

  作為對學術評價體系的探索,國內已有高校在學術評定中引入了“代表作”制度。具體做法是,在職稱評定或工作考核中,學者自己提交代表作品,由專門的委員會予以評價打分。這種評價方式在實際操作中並不排他,可以和傳統的量化標準結合使用,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科研機構的特點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反映學者的客觀水平。

  科研評價要兼顧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是一種複雜的評價機制。而建構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機制,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在已經有先行者作出探索的情況下,高校和科研機構不妨引入“代表作”制度,從源頭上遏制學術浮躁之風,為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提供適宜的環境。

熱詞:

  • 代表作
  • 學術激勵
  • 光明日報
  • 學術評價
  • 評價機制
  • 知識生産方式
  • 學術著作
  • 學術經典
  • 學術水平
  • 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