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雞屎藤”也能走出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清明將至,你能數得上幾味清明美食嗎?最近一位江門的朋友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她準備自己動手做“雞屎藤”。這是江門人清明節必備的過節小吃,這些看似黑乎乎、賣相著實普通的本土小吃實際上味道很好,別有一番滋味。經她一番天花亂墜的描述,對此一無所知的我也跟著垂涎了。或許吸引人並不是那未知的美味,而是和食物相關的其他。過節習俗,背後故事,諸如此類,都比味道本身吸引人得多。

  不少80後的江門人對雞屎藤大體還有些印象,祖母或奶奶輩做的雞屎藤,上面寫著“福、壽、祿”的吉祥字樣,深墨綠色的模樣看似並不討喜。但因其具有清熱解毒、化氣消滯、散熱氣霧毒等食療功效,正適合清明前後時,食當季食時令,亦是很多江門人乃至珠三角地區的飲食習慣。再加上雞屎藤餅還被認作具有驅邪功效,便不難理解為何它與清明節有著直接關聯了。

  美食的傳播必須與文化相結合才顯得立體而富有成效,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理論,但實際操作起來或許不如口口相傳那般簡單。飲食文化的傳播還需要平臺,需要餐飲機構、旅遊機構、文化傳播機構等等實體搭建平臺,而通過這種方式,美食才不僅僅滿足於人們的味覺需求,它的存在既能創造經濟價值,亦能體現社會和文化價值。

  遠赴海外的華僑們常常回故里憶苦思甜,往往從食物開始。他們追憶過往歲月,在意的是碗裏的面線能否吃得出家鄉味、吃得出媽媽味,雞屎藤餅于不少江門人來説亦是如此。在深墨綠色、其貌不揚的小吃中憶苦思甜,這遠比為食而食要有趣而富有深意得多。然而,對於大部分非江門人而言,雞屎藤餅是什麼?它緣何在誕生於江門五邑地區?它為何是清明節的節慶小吃?它與江門本地的民風習俗地方文化有著怎樣的關聯?將這些問題的答案串起來,或是個不錯的故事。它所要傳達的,是五邑人長年以來用飲食來調養生息、寄託希望、驅邪避害等等的生活方式與習俗。而這對於外地遊客、華人華僑、國外遊客,無疑是頗具吸引力的營銷賣點。

  事實上,要做大影響,單方面宣傳營銷的力量固然單薄,做強産業或是更強有力的途徑。中山石岐乳鴿成為當地美食招牌,與餐飲企業側重性發展該領域密切相關。有專業門店支撐,有旅遊機構的營銷推廣,有飲食協會以及旅遊協會的助力宣傳,都非常有助於其發展。我們所期待的是,依託這種多方面全方位的傳播,本土飲食文化應該從尋根和憶苦思甜的舊模式中走出去,召喚更多人的好奇心,展現源自傳統的魅力。

  周人果

  遠赴海外的華僑們常常回故里憶苦思甜,往往從食物開始。他們追憶過往歲月,在意的是碗裏的面線能否吃得出家鄉味、吃得出媽媽味,雞屎藤餅于不少江門人來説亦是如此。在深墨綠色、其貌不揚的小吃中憶苦思甜,這遠比為食而食要有趣而富有深意得多。

熱詞:

  • 雞屎藤
  • 江門人
  • 小吃
  • 美食
  • 遊客
  • 飲食文化
  • 面線
  • 清熱解毒
  • 散熱
  • 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