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爺倆賽“棚”:老把式輸給了大學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0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17日,在乳山市白沙灘鎮翁家埠村的田地裏,單桂平和單曉軍父子倆正帶著工人建新式蔬菜大棚。

  “這原來是俺那個舊棚的地,現在俺聽兒子的,拆了舊棚建新棚。誰讓咱比賽輸了呢?”56歲的父親單桂平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天一暖和就動工了,混凝土墻體已經砌好,現在搭鋼架、上屋頂膜。”32歲的兒子單曉軍補充道。

  爺倆賽“棚”,在翁家埠村已傳為佳話。

  2009年,看到當年中央“一號文件”裏“真金白銀”的惠農政策後,單曉軍毅然從一家企業辭職回農村創業,“企業的待遇不錯,但總想趁著年輕出來闖一闖,國家政策好,幹農業有奔頭。”

  單曉軍回到家,就盯上了父親的那一畝六分地的大棚,動員父親改造成新式大棚,甩開膀子大幹一場。“我種了將近20年的蔬菜大棚,一家人吃穿不愁,還供兒子讀了大學,在農村就算是不賴。”本來對兒子辭職回家務農就一肚子意見,父親沒給兒子好臉色,還撂下了狠話,“到時賠掉了腚,你就不瞎折騰了!”單曉軍偏跟父親較上了勁,“咱各幹各的,到時看誰更賺錢就聽誰的。”

  其實,單曉軍早就跑到壽光和浙江的一些地方考察了新式蔬菜大棚,心裏有了底。他和朋友湊了40萬元,在父親的大棚南邊不遠處租用了村裏的10畝地,建起4個現代化的蔬菜大棚。

  在父老鄉親眼皮底下,倆人的比拼開始了。比硬體:父親的大棚每個成本3萬多元,材料是土墻、竹竿架子,最高處才2.2米,幹活得彎腰弓背,每天早晚棚頂草席的收卷都得靠人工;兒子的大棚每個造價10萬多元,3.8米高的混凝土墻,用鋼筋做架子,還上了自動卷簾機、滴灌設施,大棚管理操作都是自動化。比投入:父親用十幾塊錢一包的種子和100塊錢一大包的複合肥;兒子用的是300多元一包的津優30黃瓜、浙粉702西紅柿等優質種子,肥料則是從青島買來的有機海藻肥,5公斤裝的一桶就要40多元。比市場:父親每天早上天不亮就用三輪車馱著蔬菜到各個集市上叫賣;兒子的蔬菜註冊了品牌,申請了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超市採購車直接開到地頭,有的菜比父親的菜貴一倍。

  收成最有説服力,父子倆算起了“對比賬”:父親拼死拼活一年下來利潤只有3.6萬,兒子輕輕鬆鬆當老闆一年賺了20萬。

  “種地也離不開科技,俺輸得心服口服。”倔強的老父親認了輸,父子倆握手言“和”,聯手改造起了舊大棚。

熱詞:

  • 卷簾機
  • 惠農政策
  • 大學生
  • 蔬菜大棚
  • 滴灌設施
  • 一號文件
  • 有機認證
  • 兒子
  • 翁家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