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邁向普惠型福利體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1: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要推進的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旨在體現“底線公平”,即供給保障公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公共産品,不逾越發展階段。

  ■ 鄭渝川

  3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指出,全面加強民政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溫總理表示,要加快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逐步拓展社會福利保障範圍,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補缺型社會福利重視個人、家庭和市場的作用,只有當個人、家庭和市場失靈而難以提供基本生存需要時,政府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歐美國家曾長期處於補缺型社會福利階段,政府責任並不顯著,貧困、疾病及由此造成的各種複雜社會問題越來越顯性化,迫使歐美工業化國家紛紛出臺了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體系,並將社會救助納入到公共服務範疇。

  我國的補缺型社會福利模式則有截然不同的成因。計劃經濟時期,城市職工享有相對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農村則缺乏福利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的情況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不能適應居民需要,而隨著體制轉型,許多人失去了原有福利,新就業人口所獲得的,是水平較低、覆蓋面較小和保障內容較少的社會福利。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十分必要和迫切。

  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的首要特點在於普遍性,即打破戶籍、階層、社會身份和年齡界限,注重對本國國籍所有居民的基本保障,體現“全人群、全過程、全方位”,從根本上解決補缺型模式下出現的弱勢群體被遺忘、困窘處境倒逼貧民走向社會對抗等問題。其次,要注重適度性,歐美多個國家因履行過重的普惠型社會福利,造成大量債務,讓社會福利體系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這為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提供了警示借鑒。因此,我國要推進的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旨在體現“底線公平”,即供給保障公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公共産品,不逾越發展階段。第三,借鑒歐美一些國家和我國香港地區等的經驗,合理借助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方面的力量,構建起政府主導、多方面參與的多層次社會福利體系。

  長期以來,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政府管得過多,且將大量精力和資源投注于“管”;當前亟需將政府的注意力、精力和資源轉向投入到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體系。唯有如此,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才可能被激發出來,在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中發揮必要的參與和補充作用。

熱詞:

  • 普惠型
  • 底線公平
  • 適度性
  • 體制轉型
  • 走向社會
  • 顯性化
  • 市場失靈
  • 民政工作
  • 疾病
  • 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