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半生的堅守──屏東訪琉璃珠製作人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1日 1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台北3月19日電(記者田野 高學余 任沁沁)位於台灣屏東縣北端的三地門鄉三地村坐落在群山之間。這個排灣族聚居的村落裏,施秀菊的故事為人熟知。

  已有1600年曆史的琉璃珠與陶壺、青銅刀一起被譽為“排灣三寶”。在傳統社會,琉璃珠曾專為排灣族裏顯赫的人群獨有,成為身份、權利和地位的符號。即使後來琉璃珠變得普及,它也保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排灣族婦女節日盛裝和婚嫁時不可或缺的物品。

  施秀菊的排灣族名字叫做“日夢日縵”,意思是“每天編織夢的人”。她説,琉璃珠就是她夢想的全部。

  來到施秀菊的工作室,窗外是蜿蜒的公路,窗內卻是琉璃珠的世界。展櫃裏、墻壁上滿是各式各樣的琉璃珠商品。穿過門廳,越過一道屏風,可見五名工藝師端坐在桌旁製作琉璃珠,桌上是大小、長短、色澤不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過去28年,施秀菊用行動完成了她對琉璃珠的堅守與發揚,57歲的施秀菊説,她還希望用28年來繼續她的事業。

  現今擁有幾十名創作成員的“蜻蜓雅築”創立之初僅靠施秀菊和家人支撐。

  每一次創作都是對眼力和耐力的考驗。在一顆琉璃珠成型之前,需點火、紋飾、截面、研磨和染色等多個工序。僅點火一項,工藝師就需冒著灼傷雙手的危險,在瓦斯和氧氣的幫助下調試火焰。

  28年間,施秀菊曾有過“好想關門”的念頭。但是每至於此,她總是勸慰自己“苦難是有包裝的祝福。”堅持的原因還源自她對生命的熱情,“我在做的是成就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或許也是部落的和別人的。”

  施秀菊珍視琉璃珠,她把琉璃珠等同於“女人的生命”。她説:“除了是財富與美麗的象徵,琉璃珠像女性一樣珍貴”,因為“在族群裏面論婚嫁,哪怕只有一顆琉璃珠,都可以算作聘禮。”

  “日光之珠”有高貴漂亮之意,“月牙之珠”意指少女貞潔的叮嚀,“勇士之珠”代表英勇善戰,“孔雀之珠”詮釋鍾愛一生之意……每一顆琉璃珠都被排灣族人賦予某種含義,小小的琉璃珠是一個現今擁有超過8萬人口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秀菊説,她希望“逐漸把族群文化之美做一個提升,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有這麼美好的文化在排灣族,在台灣。”

  “文化之美沒有國界,我想那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國人會來到我的工作室,去體驗,做文創。(他們)會感動,”她説,“我傳播的是代代相傳的故事,是一個載體,文化的傳承。”

  施秀菊認為每一個前來體驗琉璃珠的人,不僅為排灣族所在的村落創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認識了少數民族部落之美”“琉璃珠已經被當成一種文化和情感的存在”。

  為了傳承這份情感的存在,施秀菊希望將琉璃珠的記憶留在族人中間。她堅持把自己的工作室設在一個只有400多戶人家的村落,並將製作技藝分別傳授給排灣族的中青年婦女,“我希望琉璃珠的製作工藝不只限于口口相傳”。

  “族群文化永遠都存在,我願意將自己投身於這個(推廣)工作,至少這樣生命就不是空白。”她説。

熱詞:

  • 琉璃珠
  • 製作人
  • 排灣族
  • 半生
  • 青銅刀
  • 創作
  • 村落
  • 陶壺
  • 群山
  • 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