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連杰
外籍主教練在2012賽季聯袂上演“中超十三釵”,在這樣的背景下,遼寧隊的馬林和貴州隊的高洪波,這兩大本土教練的相遇就像春雨一般,變得尤為珍貴。此外,隨南昌隊遷入上海灘的朱炯,與馬林和高洪波一樣,堅守着中超最後幾抹“本色”。
歲月如梭,當甲A時代的徐根寶、戚務生、遲尚斌、金志揚等叱吒風雲的本土主帥,漸漸退出中國足球頂級聯賽舞臺後,本土主帥中生代力量的不足,加上國足不斷的大賽失敗,最終使得土帥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本土主帥遲遲挑不起聯賽重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重要因素──環境。
就拿兩個時間節點來説,2004年阿裏漢帶領的國足兵敗廣州天河後,國家隊無緣德國世界盃,打那之後的6個賽季,中超的土帥幾乎每賽季都在10人以上。既然中國足球大環境不好,投資人也就沒有必要大肆燒錢了,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找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土帥混混日子也就得了。
然而,自2009年底中國足壇反賭風暴颳起,多名涉假者得到應有懲罰,這讓中超俱樂部的投資者看到足球振興的希望。據統計,本賽季中超各支球隊投入總和達到30億人民幣,其中一部分錢當然用來請洋帥,上海隊的蒂加納,杭州綠城的岡田武史,山東魯能的騰卡特等大牌,相繼踏上中超這片“淘金樂土”。
有人説,隨着大牌教練和球員的涌入,隨着中超上座率的提升,隨着反賭掃黑過後足球環境的清潔,中國足球將迎來春天。真的是這樣麼?想想在夾縫中生存的本土主帥吧,這難道不是整個中國足球危機的縮影嗎?眾所周知,中國足球的未來需要青少年,而青少年的培養則需要更多的本土教練,但能夠在中超舞臺進行鍛煉的土帥越來越少,最終使得基層足球教練遲遲接不到“地氣”,怎能不讓人擔憂。
洋帥們踩着冰層,感受中國溫暖的陽光,可又有多少人能靜下心去傾聽,冰層下那些土帥們的疾呼──我們也需見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