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洛林:我記憶中的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9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37年香山慈幼院部分師生合影,蹲者為洛林

  人物檔案

  1924年生於北平,1933年入香山慈幼院讀書,為香山慈幼院第二校學生。解放後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1983年退休。在她的回憶錄《生命的春天》(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她對其在香山慈幼院的學習與生活做了深情回憶。

  從1933年到1939年,洛林一直在香山慈幼院學習,短短的六年,在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老人生命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924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經88歲,腿有點瘸,但是思路清晰,她拿出一本書遞給我,並説:“前些年我一直忙這個。”

  這本《香慈歌集》是她跟幾位80多歲的同學湊在一起,通過回憶默寫出來的,裏面收集了將近200首歌曲,都是她在香山慈幼院學習期間學會的,“我們不但記得其中的歌詞,而且還用五線譜給譜寫出來。”

  “你想想,我們這些人就是在小學期間學習了音樂,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牛不牛?要我説,現在整個中國,有我們這樣音樂水準的小學還真難找!”老人自信地説。

  今年87歲的趙繼善是滿族鑲黃旗人,他和洛林是同班同學,兩人分屬不同的宅。

  他記得當時每星期就上半個小時的音樂課,也沒見大夥兒多努力地學,就自然學會了。

  家庭部是香山慈幼院一個特殊的設置,由熊希齡的女兒熊芷擔任家庭部主任,一個宅由一位娘帶著12位孩子一起生活,組成一個家庭。這種教育思路比SOS兒童國際村還要早15年。

  宅的名字由娘的姓來確定。家庭部一開始有10個宅,後來熊芷出國考察後,又設立了一個宅,共11個宅,洛林就住在11宅中,由一位姓“佟”的娘負責,故名“佟宅”。

  洛林的印象中,自己的這位娘跟別的宅的娘不同,皮膚白凈、長相秀美,認識一些字,會念《三字經》,但不會寫信。

  在11宅中,洛林是年紀最大的孩子,所以還要負責幫助娘幹活,“娘最大的優點是不愛嘮叨,會鼓勵人。”

  這期間,洛林學會了養豬、喂雞、打豬草等農活,還學會了做飯,“像烙餅、捍麵、做窩窩頭等都難不住我。”

  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讓洛林受益匪淺。後來在當遊擊隊員時,有一次在靈山上,天黑後沒有地方睡,好不容易發現一個狼窩,但是裏面臭氣熏天。洛林先脫下外衣,將狼窩中的食物殘渣放到衣服上運到外面,然後弄些柴草,點火消毒殺菌,再鋪上被子,一個天然“床舖”就此形成。

  “這都是在香山慈幼院打下的基礎,它讓我學會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不做寄生蟲。”洛林説。

  《香山慈幼院院歌》第一句是:好好讀書,好好勞動,好好圖自立。

  趙繼善回憶,學校特別會針對一個學生的特長來加以培養,當時學校有一本校刊叫《曉聲》,能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有一次老師就要求趙繼善抄寫一篇自己的文章,要登在《曉聲》上,“可把我樂壞了,從此保留了寫日記的習慣。”

  王金躍文J166安旭東攝影J133

熱詞:

  • 洛林
  • 1933年
  • 1983年
  • 三字經
  • 曉聲
  • 床舖
  • 香山慈幼院院歌
  • 生命的春天
  • 香慈歌集
  • 學生
  • 搜索更多洛林 1933年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