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訪全國政協委員詹祥生──中國最美鄉村的保護困局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1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來自文博界基層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婺源縣博物館館長、婺源縣文物局局長詹祥生。詹祥生從事文博工作30餘年,曾在安全保衛、講解、藏品徵集、行政管理等諸多崗位工作過,對基層工作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體會。

  在與詹祥生的對話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中國古村落的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江西婺源位於贛、浙、皖三省交界處,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的重要組成部分,“漫山的紅杜鵑,滿坡的綠茶,金黃的油菜花,村落的白墻黛瓦”已成為描繪婺源景觀的常用詞彙,婺源也被冠以“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

  據詹祥生介紹,婺源自唐開元年間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上的婺源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全縣294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現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13項,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00多處,近兩年又新發現古建、古橋等文物500多處。儘管近年來,婺源縣相繼成立了縣級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和17個古村落保護協會,制定並頒布了《婺源縣文物保護管理規定》,但古村落保護狀況仍不容樂觀。“歷史上曾經最繁榮的地方就是現在文物流失最多的地方。”詹祥生一語道出了中國古村落保護的普遍狀況。曾經的繁榮造就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如今的經濟落後造成了政府對古村落保護的力不從心。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是古村落保護困局的癥結所在。婺源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許多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在當地雖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但論其價值在其他省市可能就是省保甚至是國保單位。尤其是民居上的木雕、磚雕、石雕(婺源“三雕”)技藝精湛,雕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前幾年,就有媒體報道婺源的古民居或其構建被轉賣,現在,婺源每年仍有幾十幢幾十年到幾百年曆史的古建築在消逝,這些古民居既不是文物保護點,又屬私産,當地文物部門除了呼籲保護之外只能是扼腕嘆息。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加速,農民要建新房改善居住環境,村莊要建公路改善交通狀況,白墻黛瓦漸漸被水泥瓷磚取代,古樸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面覆蓋,古村落自然和諧的風貌被破壞。

  詹祥生説,古村落保護的關鍵是政府重視。文化部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2008年初,文化部設立了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婺源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被列入其中。保護實驗區範圍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保護對象,為婺源古民居的保護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國家只對保護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投入了大量資金,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微乎其微。2009年,黃山市政府實施的“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共投入資金26.2億元,完成101個古村落的規劃編制,實施了63個古村落和704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成為古村落保護的成功範例。“文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不要等資源沒了才意識到保護的重要。”建議國家對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給予政策傾斜,採取適當措施,加大經費投入,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美好的文明記憶。(中國文物報 馮朝暉)

熱詞:

  • 詹祥生
  • 古村落
  • 保護利用
  • 全國政協委員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對象
  • 墻黛瓦
  • 古民居
  • 婺源縣文物保護管理規定
  • 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