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拯救”書店,要反思“人與書”關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上海幾家實體書店的相繼倒閉,引來眾人關注。從北京到成都,書店歇業打烊何止于上海?就連如雷貫耳的“外資”貝塔斯曼,都無力撐持而黯然退場。再看遠處,歐美書店掀起倒閉浪潮,以前遍及巴黎大街小巷的書店,都漸漸從街面消失,猶如經歷了一場看不見的文化颶風,美國連鎖書店博德斯最近宣佈倒閉,上萬名員工丟了飯碗……實體書店之式微蕭條,似已成全球病。

  這不僅是書的厄運,也是報紙、雜誌和一切紙媒的厄運。當網絡閱讀和網絡銷售漸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時,紙媒的適度退場成為必然。屏幕一開可知天下事,鼠標一點可購天下物,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時代摧枯拉朽的旋風起于青萍之末,匯成時代潮流,來勢洶洶,無可阻擋,此乃大勢所趨。

  倒閉颶風好生了得,可颶風之下,寸草不生麼?非也。環顧四週,上海的“季風”、北京的“萬聖”、台北的“誠品”、南京的“先鋒”、杭州的“楓林晚”、廣州的“學而優”……他們依然挺立著,風姿綽約。這説明,紙媒在任何時候不會徹底消亡,手指對紙質的觸摸,眼睛對書籍的溫情,耳朵對翻書聲的享受,再加上咖啡與清茶的氤氳纏綿,註定了這樣的傳統閱讀是人類不離不棄的伴生物。

  其實,令人憂慮的不是書店的減少,而是閱讀人群的稀少。有資料顯示,歐洲的年均每人紙質書閱讀量,是中國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見為實的世界,看一眼歐洲的城際火車,瞅一眼日本和中國台北、香港的地鐵,那種人手一冊的安靜場面常常令人心儀稱羨。論科技,人家不比咱們落後吧?可為何人家的閱讀習慣依舊“古典”?那是因為,紙質閱讀早已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學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聳聽”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讀書觀”,即所謂“開卷有益,讀書無用”。乍聽之下如入五里霧中,然細究之下卻發現藏有深意。當一個民族的讀書動力主要來自於“實用”,而非源自於“進益”,人群中的絕大多數無法體悟“無用之用”的要義,袞袞諸公難覓真正的“讀書一族”,那麼,要指望形成全民閱讀之壯觀美景,恐怕遙遙無期。只有全社會凝成“不顧無用,只要有益”的讀書共識,才有可能造就風清氣正的讀書氛圍。

  書店倒閉不可怕,可怕的是蟄伏其後的支撐精神的坍塌。誠如作家陸天明所擔憂的——書店的危機,關礙書的銷售危機、書的出版危機和書的寫作危機,最後關礙全社會的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書店之“拯救”,僅靠政府的“象徵性撥款”,仍屬杯水車薪,雖可小範圍救燃眉之急,但終究難以力挽狂瀾。唯有由此出發深刻反思“人與書”的關係,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標。好的書店恰如夯實的堡壘,抵禦著來自花花世界的侵蝕,成為人們心靈的港灣。

  (來源:光明日報)

熱詞:

  • 拯救
  • 萬聖
  • 讀書觀
  • 古典
  • 季風
  • 學而優
  • 楓林晚
  • 誠品
  • 先鋒
  • 無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