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羊城晚報:名城保護,角力才剛開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1月6日剛剛進行批前公示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第一次明確地劃定了20.39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範圍,對區域內的建築高度進行了限制。但幾處位於騎樓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內的項目卻在春節前後抓緊拆遷動工,更有爛尾項目“鹹魚翻生”建高樓,嚴重超出限高6-10層的規定。

  一方面,公眾為《名城保護規劃》的到來鼓掌,因為這是在城市現代化大勢下的一次理性回歸。它就像唐吉訶德挑戰巨大風車一樣,顯示出一種人文保護的英雄主義勇氣。這個勇氣來源於人民與政府的長期反思,來源於重構嶺南文化靈魂的迫切性。和眾多旅遊項目不同的是,這樣的保護規劃更多是一種純文化的夢想,不但沒有立竿見影的商業回報,還會遭到勢力強大的經濟利益圍剿。

  按照文化論的思維,哪需要保護,就把哪“圈養”起來,加以滋養和投入即可。可是對於一個已經成型、甚少留白的高密度城市來説,此法近乎休克療法。它要和正要興建、準備拔高的城區抗衡,還要和歷史遺留的慣性進行角力。政府固然可以劃個大圈宣告哪再也不能建了,但已經獲批的未建項目涉及政府和民間的原有契約,事關政府誠信問題,當然無法説停就停。在名城規劃通過之前,搶建更多是商人對已有權利的本能保衛。市場的遊戲規則,有比文化自律更強悍的力量。

  作為名城保護規劃出臺前的第一場“遭遇戰”,這提醒政府有關部門時時處處都要回到現有的語境中。政府首先要繼續和各大開發商協調,甚至提出賠償和補償方案,其次要引導這些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大樓置換成低密度的項目,最後還要嚴密監督杜絕“生米煮成熟飯”的尷尬。凡此種種,無不考驗著政府平衡各方的能力,以及強大的財力後備。

  名城總是這樣一個動態的概念:人群在遷徙流動、樓房在新陳代謝,甚至連保護界限也要在妥協和進取中變更。大城市不會像一張白紙那樣,安靜地等待政府去總指揮、總設計。即使保得一時安寧,如何為原有城區注入新的活力、防止衰敗,都有著非常綜合的大手筆要去做。

  值得鏡鑒的是,北京老城之中有不計其數的衚同,有些被拆遷了,更多的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許多難以商業開發利用的變成了貧民區。如果堅守不動,那就連原有的粗陋面貌都不可改變,同時又要用現代基礎設施艱難延續其生命。當外人觀光古城殘缺之美時,哪想到當地人早想擺脫陋居,等待拆遷然後回遷高樓了。如果文化保護不能滿足到基層人民的生存發展權,那麼保護勢必成為無法持久之戰,當然也就遠離了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

熱詞:

  • 遭遇戰
  • 圈養
  • 拆遷
  • 名城保護規劃
  •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 保護區
  • 旅遊項目
  • 開發商
  • 爛尾
  • 政府誠信
  • 搜索更多遭遇戰 圈養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