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堅持的力量來自哪?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0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寧波網-寧波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退休軍醫陳銘華,每週五上午免費為明南社區老人量血壓、提供健康諮詢,12年來從未落下一次;省級服務明星、“的哥”周建平13年救人21次,被譽為“義務120”;寧海農婦徐月仙不求回報,13年中每天翻山越嶺照顧鄰村一位老人;北侖礦石碼頭工人王立定,為群眾義務理髮30多年;奉化棠岙村190位老人成立“棠雲茶亭”,無償供茶38載;奉化袁家岙村蛇醫沈金梅義務行醫60載……這些人,都是我們“身邊的雷鋒”,他們長期從事善舉、奉獻愛心,堅持的力量來自哪?

  他們有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懷。海爾總裁張瑞敏説過:所謂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量血壓、照顧老人、義務理髮、無償供茶……這些事不起眼,連愛心人士自己也認為不值一提。但奉獻愛心需要精力、財力等方面的付出,陳銘華每週半天為40多個老人量血壓,每次得花3個多小時,但他説:“我是部隊培養出來的,退休了能發揮餘熱就是回報社會。”“的哥”周建平甘當“義務120”,好多次連車費都不收,用他的話説是“看到有人倒在地上不去施救,良心這關過不了”。他們奉獻社會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副熱心腸,心甘情願選擇了給予,選擇了艱辛,甘願奉獻,不求索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彰顯了道德的力量和光輝,十分難能可貴。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實的道德基礎,只有一顆冷漠的心,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表現得患得患失,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他能“但做好事,莫問前程”嗎?

  他們掌握了為大眾服務的本領。蛇醫沈金梅治愈蛇傷患者逾萬人;王立定有精湛的理髮技藝;退休軍醫陳銘華之所以到明南社區義務行醫,是因為看小區老人多,上醫院得子女請假陪伴,於是辦起了“方便門診”;周建平為提高救人本領,自學了一些急救知識……他們至少擁有一技之長,在為大眾服務時是用其所長,對服務對象而言則是幫其所需。由此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益於社會、有利於他人的人。前些年有過這樣的事,有人也想助人為樂,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甚至好心辦了壞事。比如,3月5日學雷鋒,有的老人被一天洗四五次頭,有人幫別人修數碼相機,因為不太懂,反而越修越壞。這讓被幫的人不舒服,服務者也覺得吃力不討好,雙方都興味索然,當然難以為繼了。

  社會認同使他們受到激勵。一些人社會道德觀念扭曲,把愛心人士視為另類,嘲諷、譏笑、奚落他們。當一位軍人奮不顧身搶救落水者時,有人嘲諷:“大兵,立功的時候到了”;見義勇為者遭到歹徒圍攻,眾多路人作壁上觀;一位勇士救人之後,發現自己的財物不翼而飛;有的人還以怨報德,誣陷救助者;還有人見義勇為時身負重傷,生活沒有著落……這種現象只會讓見義勇為者寒心,使他們的愛心蒙塵,積德行善的意願減弱。所幸,在寧波這座愛心城市裏不是這樣。2007年,外來工徐義勝火海救人燒成重傷,各級政府迅速給予宣揚、褒獎,廣大市民紛紛大施援手,終於使他轉危為安。“的哥”周建平救人21次,從沒遇到過訛詐,他搶救過一個遭遇車禍的人,最終未能救活,親屬仍送來一面錦旗,令他感動萬分。社會是滋潤愛心的土壤,讓撒播愛心的人收穫愛的溫暖,愛的力量就會迅速傳遞、延伸,從而點燃更多的愛,人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意願自然更加強烈而持久。

熱詞:

  • 周建平
  • 的哥
  • 血壓
  • 義務120
  • 救人
  • 行醫
  • 老人量
  • 愛心人士
  • 見義勇為者
  • 數碼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