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劫後還贓”背後的憐弱心態值得重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3月13日 新華報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11日,小劉在參加面試的路上被一個人搶走了挎包。小劉借了朋友的手機撥打自己的手機打不通。但小劉過後卻發現收到自己手機發來的短信,告知了錢物存放的地點。小劉拿回東西後又接到了劫匪的電話,劫匪稱“看你們大學生找工作也挺可憐的,手機還給你吧!”(3月13日 新華報業網)

  搶奪是以侵財為目的的犯罪,劫匪搶了大學畢業生的包,裏面的財物雖然不值錢,卻已經達到了侵財的目的。即便劫匪全部返還了搶奪的財物,並不意味就消除了為惡的影響,實實在在的犯罪事實,也該受到法律的懲罰。

  如果劫匪嫌財物不夠份量,並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完全可以將其全部丟棄。他們之所以將包還給大學畢業生,一方面知道畢業證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是對同樣在生活底層掙扎群體設身處地的體驗。正是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這樣的劫匪還算良心未泯。或許,不乏這樣的因素。

  但是,劫匪這麼做終究是犯罪內心的自我撫慰,即基於劫弱罪惡感的自我救贖。那麼,如此的劫匪,很有可能就有了梁山式“劫富濟貧”的匪味。不同的是,他救濟的是“沒有家”的自己。劫匪憐弱的心理深處,便是劫富甚至是劫官的心安理得。

  劫後還贓的憐弱心態值得重視。似是而非的心理動機,雖然掩飾不住不勞而獲的心理衝動,但對底層弱勢的同情,卻實實在在表達出底層向上艱難的感同身受,“劫強不劫弱”異位的思維理念,還傳遞出社會痛感麻木後的快感。對劫後還贓的劫匪,不乏寬容甚至不吝讚美的網友,即是如此。

  是與非,之於法律涇渭分明,而之於現實如此曖昧,絕非只是觀念的誤區,憐弱背後的自憐與撫慰,引人深思。打通階層交流通道,給底層群體更多公平發展的機會,不只是推進社會公平的需要,對於預防犯罪及平和社會心態,同樣重要。

熱詞:

  • 劫匪
  • 財物
  • 大學畢業生
  • 犯罪事實
  • 面試
  • 畢業證
  • 自我救贖
  • 自憐
  • 手機
  •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