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物與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2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吉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物件,一個載體它所以成為文物,是因為它與一個“地方”的自然歷史、民族、文化有著一種深深的聯絡,它是文化的産物。它雖然是“物”,但它已與這個地方的背景和空間,産生了不可分割的關係,“文”“物”是説這件“物”是由文化而産生而形成,已不單單是“物”。但是在生活中許多時候,人們往往把“物”與物的依賴産生的文化分開,這使得“物”非常的單薄、孤立,並漸漸失去了“物”原有的價值和科學意義。特別是那些不可移動的“文物”一旦移動了,也就是強迫“物”與文化分家了,這樣做不但“物”丟失基礎,“文”也會因“物”的離去而逐漸的消失掉它存在的意義,這個“文物”便會成為真正的空有其名。有些“物”,又由於離開生成的文化之地太久,以至於人們已經不能讓“文物”找到自己的“家”了。所以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規定,地名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就是在科學地要求人類保護一種文化的發生地,而不是單單地保護這種發生地上的“物”。

  許多地方,被動地保護“文物”,實際上是把一種厚重的歷史擱置起來,也是把一種本來屬於“文物”的背景輕意地分割開來,造成文化和歷史的分割,文物和文化的分家,也使一種重要的經濟和旅遊資源白白地丟掉了。舉一例而言,歷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帝王,在他繼位後,親自為自己的先祖選擇生命歸宿的陵寢,又立碑以銘記,並派人為之守陵,這裡從此成為守望皇家陵寢的文化發生地,也使這裡成為文化勝地與人們不可忘記的地方。可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碑被損壞,

  於是相關部門便把此碑運到某某地,建立了一個“公園”保護起來。表面看起來,是保護了,但事實上是把不可移動的文物移動了,並輕意地把這種歷史文化分離了。

  正確的辦法應該是在這個原

  址上復建一個公園,並進一步挖掘有關這個碑和這個“碑文化”發生地的文化資源,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勝地。如果一旦已使“物”和文化發生地分離了,並形成了事實,也應該在現有的情況下進一步重視已被移走了的“物”和移走“物”的“地”,不要因為已移走了“物”就拋離了“地”,要進一步保護這個“地”,開發這個“地”,挖掘這個“地”,使這裡的文化記憶復活存在,特別是這個“地”之中人的口述文化和記憶甚至比“物”還要重要。

  文化發生地文化記憶的復活首先要注意對記憶存在地的尋找和挖掘。尋找,就是在文化發生地上去關注“文物”載體的存在,如村名、屯名、地名、人名等,這些是最好的文化記憶。如果找到了這個地方,才可以充分地去追尋“物”的走失與移動,儘量追回文物,保護在原文化發生地;如果尋找不到或文物移動已成了一個久遠的事實,那麼這個文化發生地更應該挖掘和保護,並使之成為與“文物”遙相存在的重要對象和基礎。但一定不能造假和編造,要挖掘和恢復。因為文物和文化本身就應該是一對不可分離的孿生同胞,那種緣分和記憶是一個無法分割與剝離的整體。

熱詞:

  • 文物
  • 地方
  • 文化資源
  • 移動
  • 勝地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