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灣裏組建綠茶航母 梅嶺將添茶園景區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3: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南昌訊(記者楊建智通訊員程婷)灣裏區是南昌最適宜大面積種植茶葉的區域之一,歷來是南昌綠茶的主産區,但多年來以農戶為主體的分散經營模式,既不利於最新種植技術的推廣,也無法産生規模效應,致使茶葉種植效益低下,與灣裏景區的互補性欠缺。3月12日,記者獲悉,從今年起,該區將推動農戶茶園産權改革,實行“茶園流轉”新模式,組建萬畝“綠茶航母”,並結合灣裏生態景區定位,逐步形成成片的“茶園景區”,為梅嶺增添新景觀,並實現景區的“二次開發”。

  “茶園流轉”破解拋荒難題

  灣裏區森林覆蓋率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溫適宜、晝夜溫差大、無霜期較長,特別是梅嶺山區霧天較多,轄區內空氣質量、水質、土壤重金屬含量均在有機茶控制標準以內,一直是南昌重要的茶産業基地。經過最近十幾年間的重點發展,全區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5400畝。

  但同時,灣裏的茶葉種植大多是當地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種植、零散經營,種植經營方法陳舊,産量低下;茶園與稻田穿插分佈,茶園的佈局缺乏規劃,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由於茶葉種植往往需要在經營四五年後方能産生經濟效益,資金回籠慢,收益率不高,農戶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還出現了大片茶園被拋荒的現象。目前,全區5400畝茶園中實際採摘面積只有1411畝。

  針對這一現狀,灣裏區近期出臺了《關於鼓勵推廣茶葉規模種植的實施意見》,決定改革茶園産權關係,按照“茶園流轉”的新模式,將已荒蕪或半荒蕪狀態的茶園,轉讓給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企業和能人,使零星、分散的茶園逐步向有實力的企業集中。當地還將把願意繼續經營,但規模較小的農戶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按照協商一致的合作社章程,組織生産經營,提高生産技術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

  規模經營深挖“茶葉經濟”

  目前,灣裏區年産幹茶6.6噸,畝産幹茶4.7公斤,遠低於浙江、福建一帶的茶葉産量。通過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有實力、講誠信、從事茶葉生産經營的大公司到灣裏發展茶葉産業,無疑將帶動全區茶葉産業化經營,促進綠茶産業的升級轉型。專業化公司的規模經營、統一管理,在技術引進、技術試驗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努力,還將有利於茶葉産量、質量的提升,進而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不僅如此,灣裏區茶園的規模化經營,還與該區作為“國際都市生態公園”的定位不謀而合,帶來茶葉經濟的“二次開發”。“灣裏區素以休閒生態旅遊聞名,按照規劃,灣裏今年將重點在銅源峽、蘆田、桂林、洗藥湖、獅山、聚龍灣6個旅遊景區內,各建設一個百畝以上的茶園示範基地,茶園與景區的結合,無疑將為梅嶺景區帶來一系列全新的景觀,使茶葉種植從收穫‘農業經濟’的同時,還收穫‘休閒旅遊經濟’。”灣裏區政府有關人士如是表示。

熱詞:

  • 土壤重金屬
  • 綠茶
  • 茶葉經濟
  • 農戶
  • 茶園流轉
  • 種植效益
  • 航母
  • 規模種植
  • 專業合作社
  • 生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