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故宮內辦公室2016年搬出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的政協記者會上,有三位委員恰好都是文化院團的“掌舵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身處文化體制改革第一線,又是各大院團領頭人,他們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展望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具體規劃表。

  單霽翔:2020年修葺後的故宮開放率將達60%

  單霽翔透露,根據修訂後的故宮總體規劃大綱,到2020年,故宮完全修繕後將擴大開放面積30%,也就是達到開放60%,慈寧宮、慈寧花園、乾隆花園等名勝都將有望和遊客見面。而飽受非議的“紅墻裏的辦公室”,也將在2016年搬出紫禁城,把更多寶貴空間騰退給遊客。

  規劃雖好,單霽翔也有重重顧慮:“1949年,故宮參觀者100萬;2002年,700萬;去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1420萬—按照這個速度,我真不敢想象2020年會有多少參觀者。”人流劇增和古跡保護的壓力讓他倍感矛盾,“畢竟,我們只有一個故宮,一方面既希望為所有觀眾做好服務,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想把故宮永恒地一直傳給未來世代。”

  他透露,目前的解決方法之一是數字化技術:“倦勤齋、雨花閣、三希堂等已經做成了數字故宮的一部分,通過主動點擊大屏幕,觀眾可以自由遊覽這些不能進去的殿堂和場所。”

  樊錦詩:敦煌保護靠感情、事業和待遇“留人”

  樊錦詩坦承,任何事業要發展首先得有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由於用人難,敦煌研究院長期摸索出了一條用人之路,近70年來,幾代人以莫高窟為家,以保護為天職,保護工作得以長期持續。“簡單來説,就是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她介紹,感情留人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自主培養人才,“比如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我們送他念碩士、念博士,甚至出國,這期間不僅工資照發,學費還由我們付,所以很多年輕人深受感動,也願意回來”。同時,由於老一輩學者對敦煌有著深深的感情,他們對願意到敦煌工作的人非常熱情、愛護,也願意為這些年輕人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舞臺,“讓他們自主做課題,我們不指派,所以常常是他們自己做著做著,有了興趣就不走了”。在待遇方面,則充分考慮年輕人的家庭問題,儘量在住房、津貼等方面創造條件。

  張和平:新建2個劇場慶人藝60歲

  昨天的記者會上,張和平透露人藝多年來徘徊在1280萬元左右的票房,2011年已經達到3227萬元。截至昨天,今年前兩個月人藝的票房達1065萬元,快趕上原來一年的收入。

  今年6月,人藝將迎來建院60年,最主要的紀念活動還是演出:年初以《龍須溝》這部人藝60年前的開院大戲開年,年底則以《全家福》收關,總共232場演出也將創下人藝歷史上的第一次。

  此外,人藝還將在首都劇場原址基礎上,向東再建兩座分別為650人和350人規模的劇場,新增兩百多個停車位和3個新排練場,使首都劇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北京國際戲劇藝術中心。在懷柔,還將新掛牌一個20多畝地的舞美創作基地,包括2個各1000平方米的攝影棚,這也是人藝今年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在舞臺和影視之間搭建起一道相互借力的橋梁。

  本報記者王硯文

熱詞:

  • 故宮博物院
  • 倦勤齋
  • 雨花閣
  • 龍須溝
  • 全家福
  • 敦煌研究院
  • 慈寧花園
  • 票房
  • 演出
  • 首都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