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台灣專家:研討動物地震前徵兆 尋求地震預測的突破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3: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台北3月9日電(記者任沁沁 張承志)總結動物預測地震規律,尋求地震預測新的路徑和方法。一部紀錄片《震感第6感》3月9日將在台灣公開,此間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專門為此舉行座談會。

  紀錄片中,全球科學家從民間收集大震來臨前動物的各種異常行為證據,造訪當地農民,探討動物行為與地球板塊之間的關係。

  通過動物或生物行為進行地震預測在過去並不被科學界支持,但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地震發生前,一些動物的行為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堅持將此作為地震研究重要課題之一。

  根據目前研究資料,地震發生前産生異常行為的動物有蛇、鼠、蛙、鵝、雞、鴨、鳥、魚、鴿、牛、馬、羊、豬、狗、鹿、貓、兔、虎、龜、蚯蚓、昆蟲等。

  專家分析,這些現象可能是如下原因形成:震前岩層未破裂放出高頻率彈性波、岩石受力産生振動放出的高頻率聲波、電磁場變化、大量地下氣味逸出、地溫升高、與節氣不相符合的氣象變化等。

  台灣目前擁有密度極高的地震GPS監測站,以及高感測的各種地球物理儀器,可嚴密監測地殼變動,由此發現地震前天空中的電離層離子濃度會大幅下降。

  “未來五年有望設計出電子儀器,將動物反應科技化,提高臨震預測和短期預測的準確度。”台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此項研究將用科技方式觀測電子濃度,同時結合生物科技將動物的敏感反應、內部構造變化、行為差異等進行量化分析,反復檢驗,總結規律。

  “只要能正確掌握地震週期和前兆,將看似零散而無關緊要的特殊自然地理及動植物異常現象,科學化地組織、串聯、研判,再配合科學儀器進一步鑒定,就可以作為預測地震的重要佐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教授程仁宏表示。

  有關學者還建議,成立“地震預測通報網”,建立完整地震預測機制,一旦發生異常現象,立即結合自然地理、動植物地震前兆和科學量化研究,將預測訊息第一時間傳達給大眾,避免以訛傳訛造成的不必要恐慌情緒。

  此外,平常也應加強民眾地震和相關知識普及,進行避難演習,增強防災意識,將震災減輕到最低限度。

  劉正彥表示,兩岸高校、科研單位之間在地震預測方面的合作已經展開多年,針對汶川地震、蘇門答臘地震、日本大地震等都有聯合研究,彼此整合分享成果。大陸對動物、生物的研究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熱詞:

  • 地震預測
  • 臨震預測
  • 動物的行為
  • 地震週期
  • 地震發生
  • 紀錄片
  • 離子濃度
  • 彈性波
  • 震感第6感
  • 蘇門答臘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