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河南科技學院創造小囤大倉,天生貴“種”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2: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光明網訊(魏豪、宋朝、成睿智、馬丙宇)“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們中原地區的小麥畝産好年景也不過二百來斤,1950年前後,我省的第一代育種專家在新鄉地區選育出了平原50和輝縣紅,而後育成百農221,畝産上升到了500斤,上世紀70年代末期,百農3217問世,小麥畝産攀升到800斤,接下來是1989年的百農62、1996年的百農64、2003年的百農矮抗58,小麥畝産升至1200斤。”

  茹振鋼,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農民眼中的“糧神”。河南科技學院前身為百泉農專,是河南省小麥育種的大哥大級單位。茹振鋼説,他現在的主攻方向是雜交小麥,期望值是畝産1500斤,估計再次痛飲“慶豐酒”已經為時不遠了。

  小麥良種培育和推廣,河南省一直走在全國前沿。河南科技學院院長王清連説:1990年前,全國的小麥育種專家有70%在河南,小麥育種的傳承性在事業的傳宗接代上表現突出。小麥品種作為夏糧高産的技術載體,在黃淮海小麥主産區推廣力度空前,很多品種的年種植面積都在3500萬畝以上。

  麥穗大了,能不能讓穗子多點;穗子多了,能不能麥稈矮一點;矮化品種能不能耐瘠、耐旱,能不能抗病蟲害。田間地頭糧農的異想天開,往往轉化為育種專家的科研主攻方向。

  3月1日,延津縣榆林鄉萬全莊村的段培民還沒有開始給他家的小麥澆返青水。“侯站長給我們講了,像俺這裡的沙土地,返青水澆早了麥子會死。”段培民口中的侯站長,叫侯平均,是延津縣農業局派駐到該鄉的區域服務站站長,延津縣把農業、水利和農機技術人員打包派駐鄉村服務“三農”的經驗已經得到上級的肯定。

  無論是種植小麥、玉米還是花生,像段培民這樣的資深農民對品種的要求近乎苛刻,“種子關乎産量”的理念已紮根於心。

  2011年,我省夏糧總産626.3億斤,實現了八年連續增産。數據顯示,科技在糧食生産中的貢獻率是55%,而作為科技手段的優良品種的貢獻率為40%。

  種地為吃也為穿。王清連是棉花專家,他負責培育的短季棉,已經解決了麥棉套種的難題。現在為了解決不和糧食爭地的問題,他已經在培育適合在鹽鹼地和灘地栽植的棉花品種了。

  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由鶴壁市浚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主要完成的“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就是赫赫有名的76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該項目創造的社會效益,據説是個龐大的“雲計算”。

  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並且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農産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

  小囤大倉,天生貴“種”。王清連、茹振鋼、侯平均、段培民們都很振奮。

熱詞:

  • 河南科技
  • 畝産
  • 1950年
  • 玉米單交種
  • 大倉
  • 耐瘠
  • 小麥育種
  • 三農
  • 延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