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子文化節 讓周至民俗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1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蘇明 楚亞恒

  3月7日,令人矚目的文化盛會首屆西安樓觀 中國老子文化節圓滿落幕。在這個盛大的舞臺上,弘揚的是老子哲學的普世價值和時代意義,活態傳承的是以集賢鼓樂為代表的周至特有的非遺項目,激活的更是一批對周至人來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欣賞《豆村大蠟》的獨特與別致,領略樓觀鎮《牛斗虎》的熱鬧與有趣,在喧囂之外感受《軍寨道情》的純樸與醇厚,在忙碌之餘聆聽《厚畛子山歌》的幽靜與清涼……

  老子文化節裏,眾多周至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競相展演,或在追慕先哲的隊伍裏穿行,或在樓觀大舞臺上亮相,歷久彌新,使人流連忘返。無疑,老子文化節成就了一次老百姓的文化狂歡,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作為西安市非遺項目最豐富、民間藝人最多的文化資源大縣,周至的非物質文化項目多達502個,民間傳承人307位。其中,民間音樂渭旗鑼鼓、傳統戲劇周至皮影、傳統手工技藝周至剪紙以及民間舞蹈鬥牛虎、瀕臨滅絕的大玉木偶等40項分別進入國家、省、市級非遺保護目錄。

  在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産發生和繁榮所依存的農耕文明和宗法社會的土壤已經逐漸削弱和消失,民眾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傳承人隊伍的自然萎縮,周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面臨著傳承危機。雖然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並且也撥出了專門款項對之進行相應保護,但這對於如此眾多的遺産來説,仍顯乏力。

  諸如世界非遺項目集賢鼓樂,其演奏形式和樂譜與唐宮廷音樂一脈相承,配器結構龐大而複雜,樂曲體系完整,博大精深,有很高的音樂考古價值,發展到今天,確實來之不易。雖然得到了傳承,但想發揚光大,絕非易事。

  面對這一課題,曲江和周至做出了最佳的選擇挖掘出來、包裝起來,在道文化展示區進行展演。這樣一來,文化旅遊景區因有了非遺品牌效應,內涵更為豐富,傳統文化活動也因景區旅遊而找到了新的市場,煥發了新的活力。

  在老子文化節,年輕人的廣泛參與更是成為民俗活動的亮點。

  “以前,做這些石榴、仙桃面花,村裏的年輕人根本不參加,他們寧肯圍在旁邊看,好像跟他們無關。”一些老藝人無不抱怨。

  而今年,從動手做祭品到參加祭拜,來自東樓觀村、省村、八一村、鹿馬村、塔峪村的1萬多人組成的祭拜團浩浩蕩蕩,完成了一場祭拜老子、追遠懷古的精神洗禮。這其中有不少是年輕人。

  對此,有關民俗專家説,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每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重要因素,它只有存活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裏,才具有生命力。曲江和周至給民眾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年輕人意識到保護文化是有收益的,讓他們能夠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讓他們有一種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這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由圍觀者成為參與者,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土壤,非遺文化就真正找到了“回家的路”。

熱詞:

  • 文化節
  • 民俗文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民間傳承
  • 文化旅遊
  • 民俗專家
  • 文化符號
  • 民俗活動
  • 老子哲學
  • 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