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破除信息壁壘加強金融消費維權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08: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 15”在我國已經度過了二十五載,尤其近些年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每逢此日總能掀起一波打擊不良商家的高潮。雖然有應景之嫌,但經過這些年的培育,消費者還是逐漸養成了維權的意識。而説到維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假冒偽劣、態度惡劣之類的日常消費,卻對金融消費維權較為陌生。

  在我國,金融消費維權的薄弱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制因素,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官辦”。即便經過了一系列的商業化改革,目前銀行仍具有半官方色彩,所以金融消費維權類似于“民告官”,面對侵權消費者往往選擇了“忍氣吞聲”,吃個啞巴虧;另一方面則是技術層面,金融領域知識較為專業,不像買菜、買衣服誰都能説上幾句,一般消費者受制于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和高昂的維權成本,而放棄投訴和維權。

  扭轉這一局面不光是培養消費者維權意識,讓消費者敢告,還應設立合法渠道讓消費者告之有門。目前來看,金融類消費缺乏有效渠道的維權渠道,既然有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對金融機構行使監督管理職能,為何不在這“三會”之下設立對應的消費者投訴部門,專門受理相關案件。另外,配套的法制建設也亟需跟上,目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無法對金融消費這類特殊的消費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需要儘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範金融機構與消費者雙方的權利義務、金融權益保護範圍以及如何處理金融消費糾紛。法律體系的完善不僅是條款的制定,還要有配套制度使得其能有效執行,針對金融的專業性,還應推進金融專家陪審制度的建立完善,金融糾紛一旦訴諸法律,僅靠法律人士難以獨立支撐,那麼在陪審團引入銀行、券商等專業人士才能彌補這種信息的不對稱。

  全國消協最新發佈的2011年投訴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金融保險服務投訴3,919件,同比增長3.8%。隨著金融市場的發達,相關投訴也逐年遞升,而在金融保險投訴中,銀行的問題尤為集中。在報告中,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信用卡辦卡容易銷卡難,收費名目繁多;二是普通客戶窗口排長隊,理財和VIP客戶窗口長時間閒置;三是銀行單方為消費者定制服務項目,未履行告知義務亂收費;四是醫療保險投保容易,辦理理賠障礙重重。

  不難看出,消協受理的金融投訴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技術層面較易處理的非投資服務,而對於負面新聞頻傳的投資性服務如理財産品之類,由於專業性更強,産品設計五花八門,消費者更是有苦無處説。這也就回到了當事者的另一方銀行身上,作為商業銀行,就應當遵循商業規則,交易雙方的銀行與客戶應當處於信息對等的地位,為此銀監會聯合三部門發文要求銀行明碼標價不得欺騙消費者。而針對銀行理財産品,監管部門更是接連發文整頓規範,銷售過程中對消費者明示風險與收益,擬建立理財産品風險等級,這些都是買賣雙方信息對等的一個基本要求。

  解決金融消費維權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求在硬體方面有相關的制度和法律為之配套,更需要金融機構能夠轉變觀念,依靠信息壁壘蒙蔽消費者終究只是短期利益,在長期的競爭中消費者會用腳來投票,唯有放低身段,真正以消費者為本,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把客戶留住。

熱詞:

  • 消費維權
  • 信息壁壘
  • 金融類
  • 金融投訴
  • 維權成本
  • 金融保險
  • 金融專家
  • 金融領域
  • 消費糾紛
  • 民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