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11.5萬個小時的義務奉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0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漢網-武漢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通訊員 李國芳 馮應堯 記者 翁曉波)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義務助學社社員,7年“接力”,堅持免費輔導困難家庭孩子學習,時間累計長達11.5萬個小時。昨日,記者在該校聽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2004年12月的一天傍晚,義務助學社的創始人和首任社長李新銳,因學校停電到校外青菱鄉鄔家墩的小賣部買應急燈。一進小賣部,看見一名小女孩拿著書本問奶奶:“這道題怎麼做啊?”“奶奶又沒上過學,怎麼會曉得咧?”聽完,小女孩失望地低下頭。小賣部是一對老夫妻開的,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那天晚上,李新銳沒睡好。第二天,他到附近的鄔家墩、八坦路了解,發現很多菜販、拾荒人員、灌煤氣工的孩子,學習沒人管,有些孩子因成績不好而不願意上課。李新銳於是冒出“召集一些同學,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輔導功課”的想法,義務助學社應運而生。

  “貧困家庭請家教不容易,所以我們‘嫌富愛貧’,選擇貧困家庭孩子進行幫助,不收任何費用。”現任社長小馮介紹。“其實,助學社的成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大學生,但加入義務助學社,就要免費輔導困難家庭孩子。至於自身家庭困難,作為一個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

  張家灣街長利小區王建明的女兒,是助學社2009年9月發展的助學對象。王建明的頭部受過重傷,妻子是聾啞人。上小學5年級的女兒很懂事,每次哥哥姐姐給她輔導功課,都聽得很認真。

  “以前丫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只能空著,看到同學有家教很羨慕。現在,她在同學面前不再自卑了,成績也提高不少,我們真是看在眼裏喜在心啊。”提起助學社,王建明滿心的感激之情。

  助學社第六屆社員袁佩,她的助學對象原屬於八坦路區,但是由於拆遷,搬家至喬木灣村。考慮到對這個孩子已經助學很長時間,袁佩決定犧牲自己的時間堅持上門做家教,每次來回,路上都要花4個多小時,由於白沙洲大道正在改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據了解,7年來,義務助學社共義務助學貧困學生近400人次,達11.5萬多個小時;參與助學的大學生人數從不到30人發展到200多人,總共累計900多人。他們風雨兼程、愛心接力7年,不收受學生和家長一分錢費用和饋贈,社會影響日益擴大,連續三年獲得武漢地區公益行動優秀團體稱號。

熱詞:

  • 助學
  • 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
  • 接力
  • 同學
  • 大學生
  • 八坦路
  • 煤氣工
  • 貧困家庭
  • 做家教
  • 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