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錢江晚報:走出一畝7塊5的“麥田怪圈”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1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汗灑一畝田,年賺七塊五。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記者表示,根據湖南省統計,2010年農民每畝水稻純收益是186.2元,其中包括104.1元的國家糧食直補,實際純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於生産成本上升了121.6元,農民純收益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國家補貼,農民純收益只有7.5元。

  收穫了上千斤的稻穀,擰幹了卻只有7塊5的收成,即使多收了三五斗也於事無補。一方面是糧食畝産越來越高,一方面卻是種糧虧本農民惜售。當袁隆平發出 “農民可憐呀”,一聲嘆息的背後讓人聽出難言的悲愴。這首讓人感懷的《春天裏》告訴我們,糧食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即使糧食“豐産”年年放科技衛星,但是農民的“豐收”問題不解決,農民照樣望糧興嘆。

  因此,當袁隆平提議政府要高價收購平價出售,通過購銷“技術手段”的改進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其實也只是解決地表問題,也是無奈之舉。本來中國的糧食調控政策被認為就是一個CPI和農民利益妥協的産物。調查顯示,對農民而言糧價不是偏高而是偏低;對城鎮低收入群體而言,糧價不是偏低而是偏高。一方面要讓農民增收,但是又不能對市民米袋子造成衝擊,其實很難兩全。也就是説,現有的糧食調控體系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但這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就是種糧與市場的脫節和農業與資本的脫節。不僅種糧農民沒油水,參與糧食購銷的糧商也是久旱無甘霖。與糧庫“坐堂經營”相比,私營糧商跑鄉串戶、高價收購更受農戶歡迎。但是糧商既沒有各項財政補貼,也很難享受農發行優惠貸款,並不是一個平等的市場主體。因此“7塊5困局”既有國家托市價格不高的原因,也有流通市場不活躍,缺少競爭主體的因素。另外,這些年中央對農業與資本的接軌始終留有謹慎。因為早幾年,有很多城市工商企業下鄉,結果卻鑽了政策的空子“種房子”、“種高爾夫球場”,極少願意種糧食。正如學者黨國英所説,目前形勢下,最怕地方政府浪漫。因為地方政府初衷是“送戲下鄉”,結果成了“放虎歸山”。

  我想這就是袁隆平最後提出“國家要對糧價政策做出根本性改革”的原因。面對複雜的增收困局,既不可浪漫,也不可誤了農時。留住“麥田守望者”,統籌城鄉、統籌收入和分配方是根本。

熱詞:

  • 麥田守望者
  • 麥田怪圈
  • 純收益
  • 袁隆平
  • 糧商
  • 糧價
  • 豐産
  • 技術手段
  • 直補
  • 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