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50年後我們該怎樣解讀雷鋒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14: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漢網-武漢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魯珊

  1962年8月,22歲的解放軍戰士雷鋒因公犧牲。1963年,他的日記陸續被媒體刊登,一份青年雜誌認為雷鋒具有典型意義,擬於3月2日出一份合刊,寫信給毛主席請他題詞。毛澤東於是寫下了著名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刊登在合刊上。3月4日,新華社發通稿,3月5日,全國各大媒體轉載,後來,中央將3月5日定為“學雷鋒日”。

  這是一年一度“學雷鋒日”的由來。到今天,已經整整50年。

  進入3月,媒體照例在回顧雷鋒當年事跡,並宣傳當下的典型人物。在網絡上,人們則從在雷鋒的生活細節中,總結出一個愛美愛生活的時尚青年。也有不少好事者,從當年對雷鋒的宣傳報道中,看出這樣那樣的破綻。

  作為一個真實個人而非雕塑,即使是先進典型,其人身上必定有這樣那樣的短處,雷鋒當然不例外,只是因為生命短暫,他的平凡處還未及鋪陳。而作為50年前的新聞傳播,尤其特定的政治氛圍中,也畢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宣傳短板。所以,事隔50年,再看當時宣傳出來的“雷鋒精神”,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可商榷處,但有兩點卻不必懷疑,一是雷鋒個人對那個時代的真誠,因為與他一樣,對國家和時代抱有理想主義真誠幾乎是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特徵。同樣,我們也不必懷疑媒體的時代嗅覺和媒體對時代的真誠,這是這個行業的屬性決定。

  然而,事隔59年,每一年的3月,反復去回顧雷鋒如何幫助老大娘,如何參加義務勞動,如何領悟螺絲釘的象徵意義,如何在日記中展現為人民服務的片斷,然後將這些具象的細節,代入當下的時代與語境,無異於刻舟求劍。七八十年代生乃至更年輕的人們,很難理解雷鋒行為的動因,因為很難理解時代語境。50年來重復同樣的宣傳路徑,並不能説很好的解讀了雷鋒,或説很好的解讀了我們身處的不同時代,反而可能給大眾帶來審美疲勞。

  作為一個價值符號,雷鋒精神學了50年,也可以説,正是因為並未成為社會普遍行為,因此50年來仍在學。但是,雷鋒精神過時了嗎?按改革開放初的發展設想,到21世紀初我國將達到小康水平。以當下GDP佔全球第二的物質發展速度,精神和信仰才是我們當下的短腿。而這條短腿,如今正被人們普遍意識到並陷入焦慮。

  所以,當最美媽媽接住樓上掉下來的孩子,拾荒奶奶抱起被撞倒的女孩,人們不吝送上最熱烈的敬意。褪去時代給予的政治意義,這些精神的內核,與50年前雷鋒幫扶老大娘,或是50年後香港志願者獻身玉樹地震災區,都是相通的,都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經歷多少年都會熠熠生輝我們需要反思的,大概只是傳播的形式。

熱詞:

  • 雷鋒精神
  • 時代語境
  • 學雷鋒日
  • 小康水平
  • 精神特徵
  • 內核
  • 新聞傳播
  • 短板
  • 審美疲勞
  • 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