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老手藝在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中尋求産業化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1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太原3月3日電(記者王菲菲 王學濤)“過去剪紙只是節日的裝飾品,如今卻成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山西省廣靈縣剪紙藝人王興利經歷了剪紙産業的發展,深有感觸地説,“開始是到村裏的集市上去賣,再後來做成禮品到縣城裏賣,到如今帶著剪紙到北京、上海的各大展會上去展示。小剪刀剪出了大産業啊。”

  位於山西東北部的廣靈縣祖輩流傳剪紙的民間手藝,其剪紙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2010年廣靈剪紙出口近30萬套,主要銷往香港和日本、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地。

  中國在一系列新出臺的綱領性文件中提出,到2015年,文化産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明顯增強,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文化人士和公眾在備受鼓舞的同時,也對其産業化之路進行了思考。

  在山西省大同縣蕙花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公司,記者看到了一種新型的剪紙作品——寫實多層剪紙。這種利用電腦分色技術研發的新工藝,逼真寫實,視覺效果不亞於照片。

  “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剪紙的主題、圖案上由原來的幾十種拓展到四大類共8000多種。”總經理王錦中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有員工170個,帶動了周邊農戶400多戶,村民700多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萬元。公司年産值可達2000萬元,産品熱銷海內外。

  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山西人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指出,傳統文化産業化要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以傳統文化為魂,注入現代高科技元素,整合多方資源,按照市場需求打造個性化産品。

  一個兩米高的“微縮版”應縣木塔,廊檐門扇雕刻清晰,巧奪天工。此種木雕模型需以50年以上的桃木為原料,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鬥拱,由近20萬個零件組成,每一個零件均以毫米計算。

  山西忻州市定襄縣晟龍木雕模型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辰説,這樣一件木雕作品,如果按照傳統工藝,需10個人用一年時間方能完成。然而通過現代化機械手段,6個人只需2個月就可完成。

  劉曉辰説,定襄木雕在生産中保留傳統工藝的精華——卯榫結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積極進行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設計出數百種適合生産的機械工具,並引進現代設備,將複雜的生産工藝細緻地分解為普通人可以操作的技藝,實現了生産規模化和標準化。

  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過程中,開拓市場也顯得尤為重要。如今,定襄木雕産品從原來的旅遊産品發展成為高檔禮品、博物館藝術藏品以及高校的教學模具。

  馬志超也指出,剪紙、木雕都是中國傳統工藝品市場化和産業化的良好嘗試,但在傳統文化産業化過程中也應避免高科技對它的侵蝕。

  “傳統工藝與高科技結合的過程中,一些傳統工藝流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或者機器操作。傳統技藝主要是和人有關的,如果完全由機器來操作,那文化産品也就失去了價值。”他説。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 晟龍
  • 木雕
  • 傳統技藝
  • 傳統工藝
  • 手藝
  • 寫實
  • 中國傳統文化
  • 增收
  • 廣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