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換掉你的舊印象! 林書豪成美國眼中亞裔新標簽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1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2012年的美國討論“血統”,你得小心翼翼。這不是80年代了,拉裏-伯德那句“籃球是項黑人的運動,我們白人只是努力適應它”只能在桌面下説説。對亞裔運動員的歧視至少表面上不存在,只有在某些時刻,比如,林書豪發飆時,會有人提到“啊,從沒有過華裔後衛在NBA如此成功!”──哥們,你為什麼不説“1954年以來從沒有哈佛大學的球員在NBA成功”呢?

  這就是事實:雖然美國體育竭力避免談論,但“亞裔運動員”,比如林書豪、張德培、關穎珊們,會被看成一列來對待。

  美國人喜歡標簽。他們談論中國時就會祭出功夫、麵湯、麻將、亭臺,一如他們一討論日本就避不開壽司、武士刀、榻榻米和忍者。比起歐洲,他們對亞洲的整個態度疏離得多,總是會下意識的念叨東方、神秘、禪宗、難以琢磨。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與眾不同處,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一句話可以涵蓋:“華人的悠久歷史,讓他們很難被同化。”同樣,印度、日本這些滿腔“東方文化”的人,在美國人眼裏格外獨特:他們是美國人,但是保守著其特有的,難以同化的經驗。所以,嗯,總有那麼點特殊,不大好相處。

  如是,日積月累,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美國人,以下概念潛移默化地流行開來:勤奮,聰慧,內斂,收入高,神秘,有自己獨立的文化。2002年姚明初到美國,每天被問幾百遍中美文化差距,第一部宣傳片就是拍他打太極拳──這與其説是華人的形象,不如説是美國人通過李小龍、李連杰、成龍們想像出來的華人形象。姚明的內斂和冷幽默,無非令這種形象進一步成型。

  概念標簽先行,令許多美國人相信,亞裔美國人與普通美國人簡直就像兩個種族。如果告訴美國人林書豪、張德培、董荷斌、魏聖美們是亞裔運動員的典範,他們會點頭;但如果告訴他們泰格-伍茲也有亞洲血統(他母親有泰國血統),大多數非體育迷美國人會嚇一跳。理由很簡單:伍茲並無美國人概念裏“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標簽形象。許多時候,美國人就這麼勢利:形象會影響他們的歸類判斷。

  職業體育在美國,尤其帶江湖意味。上世紀80年代,NBA相信歐洲人除了投籃和假摔一無是處;張德培在巔峰期時,也被人認為華裔球手只能靠不死的跑動和勤勉來彌補力量差距;NFL內部都搞歧視──比如黑人打不了需要頭腦的四分衛,更況乎外圍。四大職業體育聯盟都不是溫文爾雅之地,門戶之見,草莽英雄,亞裔球員如果外貌不易辨認──比如前魔術隊中鋒,有亞洲血統的塞卡利──就不容易被當作異類些。這些歧視從未書之表面,而總是表現為一種“你懂的”式曖昧微笑,流行于職業體育之間。

  問題在於:亞裔運動員很少會站出來,談論自己的血統。一半是因為,如前所述,對亞裔運動員的另眼相看,是一種沉默的標簽分類;另一半是因為,亞裔運動員大多在著力融入美國,也無意宣揚自己的特殊,比如匹茲堡鋼人隊外接手赫因斯-沃德就不太喜歡談論自己的韓國母親。大多亞裔運動員和其他亞裔美國人一樣,只是沉默著努力,依靠非凡的業績來讓美國人另眼相看。

  當許多的個例堆積起來之後,偏見便不攻自破。林書豪就是一個最新的非凡個例。

熱詞:

  • 林書豪
  • 魏聖美
  • 運動員
  • 球員
  • 後衛
  • 美國人
  • 中鋒
  • 亞裔美國人
  • 魔術隊
  • 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