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兒童,請遠離耳機小心聽力損傷 每次使用不宜超半小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1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3月3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道,今天是“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減少噪聲、保護聽力”。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五官科主任陶崢醫師提醒:兒童,請遠離耳機!尤其要注意使用耳機的時間,一般每次不宜超過半小時,儘量用“耳罩式”耳機,不要用“插入式”耳機。

  小學生明明(化名)最近覺得上學聽課有點吃力,耳朵周圍一直有“嗡嗡”的聲響。原來,由於學習需要,他每天要戴著耳機聽英語,久而久之,在上學、放學路上也習慣使用耳機,不僅聽學習資料,也聽音樂和廣播。醫生告訴明明媽媽,長時間用耳機會給聽力帶來極大損傷,特別是兒童,聽力損害將是永久性的。

  陶崢醫師指出,耳機對聽力是一種慢性傷害。在同等分貝的情況下,塞著耳機聽音樂比通過空氣傳導後進入外耳道的聲音,對中耳和內耳的損傷更大。一般環境下,如果背景噪音越大,人們就習慣將耳機的音量調大,這樣高強度的聲音進入耳膜,也容易損傷鼓膜或內耳,長此以往,會造成噪聲性耳聾。美國早在1998年就進行過一項面對6至19歲年齡段孩子的調查,調查顯示15%孩子有聽力受損症狀,這與他們長期使用耳機有很大關係。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五官科主任許政敏教授分析説,早期發現的聾兒經聾病基因檢測,大約有60%的與遺傳有關係,20%的與母親懷孕期間病毒感染、接觸噪音、污染、射線、意外事故等有關。此外,還有一些後天性聽障兒童的主要原因,可能由反復感冒引起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由於過度學習緊張和放鞭炮引起的突發性耳聾、由於孩子發熱使用耳毒性抗生素不當引起的藥物性耳聾,以及過度聽爵士音樂引起的噪音性聽力損失等有關。

  ◎相關鏈結

  我國每年新增3萬名聾兒

  晚報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今天上午啟動“國産人工耳蝸助您回到有聲世界──公益性復聰行動”,為60位確診為重度或極重度耳聾,但家庭貧困的患者捐贈國産人工耳蝸。據悉,近20年全球耳聾患者增加近7倍,截至2005年,全球聽力殘疾人數為2.78億,我國每年新增聾兒3萬餘名。

  目前人工耳蝸是世界公認的能使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方法及裝置。在衛生部、科技部及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衛生局的資助下,復旦大學歷經二十餘年,研製出國産REZ-I型人工耳蝸,2011年獲國家食藥監局頒發的國內第一個人工耳蝸産品註冊證書。國産人工耳蝸價格遠低於進口産品,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聲明:

  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新民網聯絡,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熱詞:

  • 耳機
  • 聽力損害
  • 分泌性中耳炎
  • 聽力損傷
  • 聽力受損
  • 聽力殘疾
  • 人工耳蝸
  • 突發性耳聾
  • 反復感冒
  •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