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種糧也能自動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5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去年我最高興的事兒是玉米大豐收。一坰地(15畝)收10噸玉米,除去成本純收入有10800元。”黑龍江省嫩江縣伊拉哈鎮黎明村村民王樹民的聲音中帶著笑意。

  王樹民把豐收的原因歸結為國家的好政策。“種田不交稅,去年縣裏還拿出2000多萬元支持農民種玉米,種子都是白送的。”

  “現代化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也功不可沒。”王樹民説,“我們村大概有60%的農民在外打工,原來他們的地大多讓親戚代種,一家一戶的種植規模小,用的農機設備也落後,一坰地平均純收入只有五六千元。”

  為了促進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2010年伊拉哈鎮黎明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王樹民當上了合作社的經理。2011年,本著自願入股、入股分紅、自負盈虧的原則,合作社流轉土地2430畝,連片種植了玉米,統種、統收、統一分配。

  王樹民告訴記者,合作社有28台套先進的農機設備,從整地、播種、植保到收穫,各個環節像是一條自動化的生産線,明顯提升了勞動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糧食産量翻番。

  眼下,合作社正在準備春耕,王樹民充滿信心,“今年,我們已經流轉出2萬畝土地,合作社今年的目標是力爭給國家交出15000噸玉米。”

  政策解讀:

  2011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四個首次”:首次邁上11000億斤的臺階,首次連續5年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實現連續8年增産,糧食人均佔有量首次達到852斤的水平。

  在起點高、挑戰多的情況下,糧食生産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首先得益於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不斷完善。2011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1.3%。其次得益於農業基礎的進一步夯實。2011年,我國大規模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再次,得益於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助推糧食單産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糧食單産達到每公頃5166公斤,比2010年提高了192公斤。(記者 張 雪)

熱詞:

  • 王樹民
  • 富農政策
  • 農機專業
  • 種糧
  • 續建配套
  • 三農
  • 連片種植
  • 我國糧食
  • 增産
  • 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