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小村裏傳來的笙管古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石家莊3月2日電(記者任麗穎范世輝)這是一個特殊的鄉村樂隊,由地道的河北農民組成,有梳著時髦髮型的20多歲小夥子,有頭髮花白的耄耋老人,平日的生活裏他們很少有交集。但在演出的這一天,他們坐在一起,每個人都穿著紅色的唐裝。

  室外的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10多攝氏度,但農民們演奏起來格外認真。這就是流傳于冀中平原一帶的冀中笙管樂演出,民間俗稱“音樂會”。

  這個樂隊來自河北任丘市梁召鎮辛安莊,冀中笙管樂已有近600年曆史,是由管子、笙、曲笛、雲鑼、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鐺子9種吹打樂器合成的一種民間古典音樂表演形式,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今年20歲的村民劉小兵很有偶像劇男主角的氣質,儘管看起來小夥子和面前上百年曆史的雲鑼不相匹配,但他的確就是這個珍貴樂器的“掌管人”。

  “如果有幾個月沒有外出打工,每天晚上我都會到村裏的文化大院跟老人們學習兩個小時的樂譜。這種特殊的樂譜叫‘工車譜’,發音和普通樂譜的‘哆來咪’不同,學起來並不容易,但我堅持了下來。”劉小兵説。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每天晚上,願意學習笙管樂的村民們都聚集到文化大院,在7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下,一起唱譜子,打拍子,有的人需要學2-3年才開始分配樂器進行演奏。村民們都十分願意把自己家鄉的文化傳統繼承下去。

  據任丘文化館館長金潔介紹,除了河北省,“音樂會”這個藝術曲種遍佈冀中平原。各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祭祀、禮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傳承。

  “我們這裡的最大特點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很多‘90後’的小夥子每天晚上都來學習。為了推動集中笙管樂的傳承,市裏提出了獎勵政策,每個年輕人要是把一整首曲子的樂譜全都背下來,是有現金獎勵的。”金潔説。

  2011年,任丘的“音樂會”又得到了文化部下撥的20萬元活動經費,他們購置樂器,添置服裝,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吸引了很多年輕會員加入。

  劉小兵也告訴記者,他並不看中物質獎勵。“有時在外面打工,聊起自己的家鄉,我和別人説起自己村裏的特色音樂,而且還能哼唱出來,他們對我都格外佩服,這種自豪感也激發了我學習音樂的熱情。笙管樂是我的另一張‘名片’。”他説。

  截至2010年6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總量共87萬項,是世界上擁有非物質遺産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各省份都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並逐步向市縣擴展。

  “就任丘而言,非遺活動的開展帶動了農村文化活動,影響了其他包括秧歌、舞獅、武術、書畫等各類民間文藝社團15000人參與其中。既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又抵制了一些不良的社會文化活動侵入,對社會和諧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金潔説。

熱詞:

  • 音樂會
  • 笙管樂
  • 古樂
  • 樂譜
  • 樂器
  • 農民
  • 金潔
  • 小村
  • 演奏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