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安全感來自社會管理體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只有管理體系值得依靠、管理者值得信任,公眾才能形成安全的心理預期。從這種意義上説,提高公眾安全感不僅對維護社會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是對政府部門從對上負責轉向對民眾負責、著力提升民生質量的現實期待。

  ■ 趙志疆

  201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同把脈“安全”這份沉甸甸的百姓期盼。全國人大代表韓德雲提出,影響人們安全感的因素很多,關鍵就是“我們的社會體系可不可以依靠,社會管理者能不能被信任”。

  地溝油、瘦肉精、動車事故、校車事故、空氣污染、個人信息洩露……過去一年,各個領域頻頻響起的“安全警報”,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與之對應的則是公眾日漸脆弱的安全感。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居民儲蓄近年逐年遞增,2010年就超過30萬億,老百姓“有錢不敢花”,正是因為對未來缺少安全感,因此寄望于積攢儲蓄應對風險。

  安全感流失有多重原因,其中,轉型期影響就是客觀存在的時代因素。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我國已從物資相對匱乏步入産品較為豐富的時代。與此同時,公眾權利意識不斷覺醒,相較以往,他們更加看重自己對社會事物的真實感知。兩相疊加,公眾自然會對産品質量乃至公共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許很多人無限緬懷的美好回憶並非想象的那麼完美,只不過身處物資匱乏的年代,權利意識薄弱的公眾委實不敢要求更多。

  如果説這種客觀存在的“轉型期陣痛”尚且情有可原,某些政府機構消極應對的態度,則加劇了公眾的不安全感。同樣身處轉型期,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或者追逐領導者“政績”,逐漸背離了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在資本爭奪戰中,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內容往往率先成為交易砝碼,“污染下鄉”、制假售假保護傘等由此産生。惟GDP是舉的利益驅動,缺位的監管與並不完善的制度,不僅帶來了嚴重的公共安全隱患,而且重創了政府機構公信力,由此使公眾安全感快速流失。

  安全危機的背後則是更為嚴重的信任危機。企業家血管裏流淌著道德血液固然重要,但比企業生産者自律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首先應以完善的制度、科學的管理重塑自身公信力。所謂安全感,更多的是公眾的一種心理感受,這種安全的預期首先來源於信任,只有管理體系值得依靠、管理者值得信任,公眾才能形成安全的心理預期。從這種意義上説,提高公眾安全感不僅對維護社會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是對政府部門從對上負責轉向對民眾負責、著力提升民生質量的現實期待。

  為了重塑公共安全感,各級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整治環境污染、推動醫保、完善社保體系等。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在社會管理上更應做到防微杜漸,而不止于亡羊補牢。身處轉型期,政府部門理應先行轉變管理思路和方法,以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監督防患于未然。只有這樣,才能使公眾看見清晰的美好未來,而不是因為經濟社會轉型陷入迷茫和焦慮。

熱詞:

  • 安全
  • 社會管理
  • 社會公共利益
  • 管理體系
  • 政績
  • 安全警報
  • 公眾安全感
  • 兩會
  • 管理思路
  • 社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