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內地圖文 >

鄧飛:慈善公益路上的精衛鳥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20: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物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鄧飛

 

  鄧飛,《鳳凰週刊》記者部主任。截至2010年共計寫下一百多篇調查報道,涉及福利院、水庫移民、死刑犯器官、官員重大貪腐等各領域。從2011年初掀起“微博打拐”熱潮,到利用微博動員全國資源解決貧困山區小學生午餐問題,鄧飛正努力“把建設性監督變為建設性建設的力量”。

  一切開始於一個偶然

  2011年春節後,以“天涯社區2010年度記者”的身份參加天涯社區年會。來自貴州畢節黔西縣素樸小學的支教老師蔡加芹,被天涯網友評選為“中國最美支教教師”,就坐在鄧飛旁邊。

  閒聊時,蔡加芹説她的學生都沒有午餐,她吃飯時無法面對他們熱望的眼神,只好快步走回自己宿舍再吃。

  坐在旁邊的時評家鄢烈山眼圈有點紅,説30年前他上學時就沒有午餐,怎麼現在還這樣?鄧飛接茬:“那咱們就去給他們建個食堂。”

  從1所學校到110所

  收到蔡加芹發過來的小學材料後,3月24日,鄧飛發出一條微博:“25日將去貴州一懸崖下的鄉村小區,當地學生無午餐,每天中午喝涼水充饑。我們嘗試在該校建一個食堂,推動中國貧困山區的免費午餐計劃。”

  兩天后,鄧飛到了黔西縣,不僅去了素樸鎮,還去了更窮的太來鄉,那裏烏江小學的149名學生和30名幼兒,都沒有午飯吃,靠喝涼水充饑。因為餓,下午上課注意力都不集中。鄧飛立刻感到,僅援助一個學校,是遠遠不夠的。

  鄧飛查閱資料後發現,早在10年前,印度政府就為解決小學生吃飯問題,推出了免費校園午餐制度;日本在戰後困難時期開始推廣午餐配給制度,美國也有此類由政府補貼午餐免費制度。但中國還沒有類似計劃。

  回到北京後,鄧飛先發動了自己QQ群裏的500名記者,並開始計劃推廣這項中國的免費午餐計劃。他想,既然國家尚無計劃,那就先從民間做起。

  4月2日,黔西縣沙壩小學免費午餐啟動,成為全國第一所享受免費午餐的學校,169名學生吃到的免費午餐是:一份米飯、一個煮雞蛋、一勺酸菜炒肉、一勺燒土豆,一勺白菜湯。附近的村民也來圍觀,他們説,孩子們家裏窮,住得遠,午餐問題困擾了好幾代人。

  半年多後,免費午餐項目籌募資金超過2500萬元,共在13個省份110所學校實行。

  建設性建設

  鄧飛生於湖南省沅江市,2000年畢業于湖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新聞專業後,便一頭扎進媒體圈,目前是《鳳凰週刊》記者部主任。

  做調查記者,啃硬骨頭,一度被鄧飛視為終身職業。10年間,他寫下100多篇調查報道,三峽移民,南中國販童鏈,周莊肺病……“直到我發現,10年前我報道過的事情,今天仍在不斷發生。”鄧飛的想法變了,與其通過文字去影響社會,不如通過行動去謀求改變。

  微博打拐堅定了他的想法。2008年,湖北籍男子彭高峰的3歲兒子彭文樂被人拐走,因報道《中國男童販賣鏈條》,鄧飛認識了彭,並一直幫他找孩子。2010年年初,受學者于建嶸發起的“隨手拍解救流浪乞討兒童”啟發,鄧飛發起了“微博打拐”,並號召與公安部中國警察網官方微博合作,建立微博“打拐志願團”。

  奇跡真的發生了。2月,一位網友在微博上見到彭文樂照片後提供了線索,最終導致彭文樂被找到了。“我氣喘吁吁,癱坐在地上,發了一條微博:太牛逼了,孩子是我們的!”鄧飛説,沒有一篇調查報道給過他那一刻的感動,使他突然發現了“把建設性監督變為建設性建設”的民間力量。

  4月,“免費午餐”獲得了公募資格,鄧飛選擇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公佈捐款賬號。

  我們不能碰錢

  “從一開始我就認識到:我們不能碰錢。”身為調查記者,鄧飛對於可以毀掉一個事業的因素,非常敏感。

  幾經比較,鄧飛選擇在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開設專門賬戶,該基金會只收取5%管理費,“這是我們能找到的性價比最高的平臺。”

  但免費午餐的活動剛開始沒多久,“郭美美”事件導致的對公共慈善組織的質疑情緒,也蔓延到免費午餐,有人問鄧飛:吃一碗麵多少錢,山村雞蛋的價格多少,活動組織者是打車還是坐公交車等等。

  這些懷疑並非沒有來由。志願者在實地考察中也發現,個別學校的確出現蹭飯情況,學生把年幼的弟弟妹妹帶來一起進餐,或又帶飯回去給家人吃。“但我們要嚴防的是周邊村民去吃,那就毀了,會變成大鍋飯。”

  如何監督,也讓鄧飛傷透腦筋。他們想到,請家長記下電話,如發現孩子沒吃上午餐,或者沒達到標準,隨時舉報。但志願者們和家長進行溝通也有困難,比如,很多孩子的父母出去打工了,留守的老人説不了普通話,家裏沒有電話,等等。

  這個想法後來在湖南新晃實現了。

  於是,免費午餐開始在當地發展志願者,一旦發現問題,志願者第一時間到現場核實,項目組設置一名專職人員,隨時準備出差核查。作為對策,項目組還鼓勵“無所不在的網友、神出鬼沒的旅友”對受資助學校進行暗訪,必要時依靠當地媒體。

  但鄧飛一直在設想,是否存在一種可以複製到任何地方的標準化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預防慈善事業管理中可能出現的貪污、挪用等現象。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卻在全國首先實現免費午餐全縣覆蓋,從今年9月起,當地政府每年撥款60萬元,讓全縣41所村小學的1500余名學生能享受免費午餐。

  “新晃模式”是:縣教育局&&,每校選舉一名教師代表,每村選舉一名村委會成員,與四位家長代表組成監督委員會,共同負責監管免費午餐經費;每天午餐是什麼,花銷多少,同步在網絡公佈;同時,設立專用賬戶,財務與支出嚴格分離,從制度上堵住漏洞。

  政府出錢,民間組織執行。鄧飛認為,這應該是現代公益的理想模式和發展趨勢。他沒想到,在項目開展半年後,真的引起了國家重視。

  7月19日,中央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啟動民族縣、貧困縣農村免費午餐試點工作,並將寧夏確定為首批試點省區;三個月後,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財政每年將支出160億元,試點範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在全國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委員劉延東像鄧飛等人發起的免費午餐計劃致敬。

  得知這一決定時,鄧飛正在長沙推廣“免費午餐”,他禁不住和每個人擊掌相慶。

  免費午餐項目證明,政府與民間,也可以在慈善項目上實現良性互動。在慈善公益事業遭遇寒冬的2011年,“免費午餐”項目和行動者鄧飛創造了一個奇跡。

  他現在覺得,做公益人士比做調查記者更辛苦。“頭髮白了不少。”因為疲倦,他總給人一種努力睜開眼睛的感覺。免費午餐項目啟動以後,他每天至少要接200個電話,平均只能睡4個小時。項目的核心團隊有10人,只有4個是全職,每月只有3000元的工資。

  “中國不缺少寫字的人,缺少行動者。”鄧飛挺挺劍客一般的腰板,他説未來會繼續關注中國鄉村兒童的諸多困境:安全校車、未成年人大病醫保等。下一步,他想成立一家全國性公募基金,“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建立起全方位的國家兒童福利保障體系。”

熱詞:

  • 鄧飛:慈善公益路上的精衛鳥
  • 微博打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