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向世行行長學習聽“嗆聲”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1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28日,世行行長佐利克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時,突遭中國獨立學者杜建國“嗆聲”。杜建國在現場表達了自己與佐利克不同的意見,甚至指責世界銀行的報告是“一劑毒藥”,並向與會者散發傳單,發佈會一度因此中斷。佐利克事後笑稱,自己做過美國貿易代表,對這種抱怨和抗議已經司空見慣。

  在此,我們無意評判杜建國的觀點是對是錯,但他在這場“鬧場”風波中的表現,確實引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們如何看待不同的意見。

  或許是因為傳統習慣和教育的影響,我們中的不少人都習慣於“隨大溜”,不善於表達不同的聲音,不敢於表達不同聲音。小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大到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事務,發出不同聲音的人都容易遭到排斥。這種國民性格導致了一種詭異的話語格局:在很多事情上,大家看似在用同一個聲音説話,看似達成了高度共識,私底下卻是各執己見,不乏抱怨和反對——在一團和氣的公開場合,“反對的聲音”都變成了“沉沒的聲音”。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建國敢於公開向佐利克“嗆聲”,讓人感到有些意外。雖然杜建國的做法帶有濃厚的行為藝術色彩,並給佐利克的發佈會造成了混亂,但如果我們將視線移到國外,別説是現場散發傳單,就連扔鞋這種極其戲劇化的情況也多次發生。如果抗議者能夠採用更文明、更溫和的對話方式當然更好,但對那些缺乏話語權的人來説,行為藝術有時也是表達態度的一種重要途徑。

  一個價值觀漸趨多元的社會,“求同存異”理應是一種常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組織或普通公民,都應該有聽取不同聲音的雅量,畢竟,只有讓各方意見都能得到充分表達和公開博弈,才能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求取最大公約數。尤其是針對一些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話題,公眾的聲音原本就不應缺席,掩耳盜鈴式的眾口一詞對於重大決策毫無價值,倒不如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爭議甚至是抗議。

  從這一點來説,佐利克在應對杜建國的抗議時表現出的包容、大度和理智,值得我們學習。他在發佈會後表示,會請人將杜建國散發的材料翻譯出來,“對於這種公開的爭議和討論,我們是非常適應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情況,然後改進。”沒有氣急敗壞,沒有視而不見,更沒有利用特殊手段來打擊報復,顯示出了佐利克的雅量,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公開討論所持的歡迎態度。

  理越辯越明,真正自信的人應該無懼爭論,更無懼爭議;對不同的聲音過於敏感,反倒是一種露怯的表現。無論“嗆聲”有多麼噪雜,都不是洪水猛獸,而且是一個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抱以寬容,讓它也變成一種“意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熱詞:

  • 意見
  • 嗆聲
  • 行長
  • 世行
  • 行為藝術
  • 最大公約數
  • 學習
  • 國民性格
  • 對話方式
  • 掩耳盜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