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京報:民間公益組織“轉正”,門檻還應再降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12: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事實證明,獲得身份後的民間組織,比如壹基金、瓷娃娃關懷協會等,都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務;期待有關部門繼續降低門檻,讓慧靈早日註冊“轉正”。

  據《新京報》報道,國內歷史悠久的一家服務殘障人士的民間機構北京慧靈,從2010年開始申請民辦非企業登記,卻一次次面臨失敗,至今還以工商註冊的企業身份存在。

  身份不一樣,對於民間組織實際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公司註冊形式的民間組織,需要像公司一樣交納各種稅費。而且,企業的身份,阻礙了慈善資金的進入;即便是有人能夠打消顧慮支持該組織,進入的資金還要按照稅法被扣除一部分。

  此前大量民間組織註冊成為企業,更多是為了獲得合法身份開展活動的權宜之計。民間組織要想長遠健康發展,還是要“轉正”為民辦非企業的身份,但這並不容易。法律中要求民間組織需要找到主管單位和挂靠單位方能申請註冊的條款,讓許多公益機構負責人望洋興嘆,尤其是“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長使英雄淚沾襟。

  面對註冊這個老大難問題,近幾年,一方面是政府部門吸收各方意見,改進民間機構管理體制和相關法律條款;另一方面,則是類似慧靈這樣的民間組織,不斷地嘗試,窮盡各種註冊的可能後,還鍥而不捨的努力,通過自己的行動拓寬民間組織的生存空間。

  在政府和民間的合力下,民政部門也在謹慎而穩健地推進民間組織註冊的問題,同時對於慈善類、社會服務和社會福利類民間組織嘗試更大空間的放開。近幾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環保類組織、社會服務類組織告別企業身份,註冊成為民辦非企業(簡稱“民非”)。

  2011年上半年統計,北京市已經有20多家民間組織順利註冊成為“民非”,為開發民間公益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今年年初,北京市民政局發佈消息稱,今年,包括工商經濟類、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等四大類社會組織,可直接到北京民政部門辦理註冊登記手續。由此可見,民間組織註冊“轉正”的門檻,其實已經在降低。

  北京慧靈遲遲無法“轉正”,或許還和一個現實的“障礙”有關。幾個區的殘聯都表示過同樣的意思——政府興建的溫馨家園可滿足所有殘障人士要求,不打算再吸納其他民間服務機構。但正如慧靈有關負責人所言,“我們存在12年了,就表明有人需要我們。”而有智障人士的家長也很認可慧靈提供的服務。由此可見,慧靈的存在不是多餘,完全可以成為政府相關機構的有益補充。

  民政部門對於開放民間領域之後的前景非常謹慎,這個場景如同上世紀80年代時面對民營企業的謹慎態度。但事實證明,獲得身份後的民間組織,無論是作為基金會的壹基金,還是作為“民非”的瓷娃娃關懷協會等機構,都為社會提供了很多的服務。

  越來越多的案例已經體現了開放民間組織註冊之後的欣欣向榮的局面,每一次的改革和開放,都給社會帶來驚喜。期待有關部門能夠繼續降低門檻,讓公眾早日看到慧靈成功註冊。(轉自新京報,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熱詞:

  • 轉正
  • 慧靈
  • 京報
  • 公益機構
  • 民非
  • 瓷娃娃
  • 公益組織
  • 民辦非企業
  • 家長
  • 民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