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炒新,傷疤未愈莫忘疼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杭州2月29日訊

  進入2月,伴隨著A股市場暖風徐吹,投資者對新股激情重燃。截至2月28日收盤,2月上市的12隻新股無一破發,參與“打新”的10家券商機構,累計浮盈1.42億元,這與2011年市場低迷時新股大面積的破發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防止投資者再度被“打新不敗”的神話衝昏頭腦,上海證券交易所未雨綢繆加強新股上市初期的監管,對一批大額資金快進快出、頻繁參與“打新”的賬戶在第一時間予以電話或書面警示,還對情節嚴重、不聽從勸阻的兩個投資者賬戶,實施了限制交易3個月的紀律處分。

  為何轉眼間“打新”又重新熱乎起來?在財通證券資深分析師曹華看來,近期新股表現轉好與前期頻頻破發後發行市盈率降低有很大關係。一級市場市盈率的降低,就為二級市場的炒作留出了相應的空間。

  以吉視傳媒為例,上市前,包括申銀萬國、海通證券等大型券商判斷其合理股價多在6.5元/股至9元/股之間。然而,以7元/股發行的吉視傳媒,上市首日一度衝高到14.16元/股,不僅讓機構的合理估值成為泡影,更是大大激發了投資者的炒新熱情,其中尤以機構投資者和遊資一馬當先。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新股發行制度的拍賣式詢價模式,決定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個體行為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根據新股發行制度安排,無論機構報什麼樣的價格,最後都是以同一個價格中標,而報價過低的機構往往將喪失中標資格。這在客觀上必然會導致新股的高價發行。

  顯然,新股的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大大增加了新股申購風險。也正因此,監管部門對“打新不敗”神話捲土重來之勢深為警惕,一露頭即予以嚴管,以致有前述之警示、限制交易的舉措。

  2009年以來,深滬兩大交易所已加強了上市首日的監管,對上市首日股票全部實施重點監控,當盤中股價出現異常波動或過度投機時,將對股票實施臨時停牌,其目的是警示交易風險,避免出現中小投資者不顧“打新”風險、盲目跟風“博傻”而損失慘重的情況。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此舉治標不治本,嚴打炒新關鍵還是要從規範IPO定價機制等制度建設入手,特別是積極推動上市公司以分紅等形式回報投資者、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等舉措真正落到實處,理性投資才會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其優勢也將逐步顯現。

熱詞:

  • 破發
  • 打新
  • 券商機構
  • 資金入市
  • 新股發行
  • 吉視
  • 股價
  • 新股上市
  • 機構投資者
  •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