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分公田推動革命(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02: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歷史:《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

  作者:黃道炫

  定價:49元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傳統社會宗族勢力發達,中央蘇區所在的贛南、閩西地區,以宗族佔有形式出現的公田佔據很大比例,在較為偏僻地區,由於宗族勢力強盛,公田比例更高。

  以福建而言,福建全省公田佔比達29.36%,贛南公田比例通常也達到百分之二三十,瑞金6個區土改前公田佔耕地比為33.6%。

  集中管理的公田中,正常情況下,有著為全體參與者認可的制度和規範,收入大多用於祭祀、救助、辦義校、吃喝等。應該説,作為一种家族性或公益性的田地佔有形式,公田在維繫農村社會各階層間的紐帶關係、緩和社會衝突上確實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公田問題也很突出,一是公田管理存在許多漏洞,一些管理者倚仗職權,上下其手,巧取豪奪;二是由於公田屬於集體利益,管理往往相對較松,管理者或族人常趁機在其中渾水摸魚。

  對於公田,過去一般都將之歸結為宗法制度在經濟上的表現,是地主豪紳變相佔有土地的方式,因此,從1920年代到1950年代,統計經常把公田簡單歸入地主、富農佔地中。

  其實,毛澤東的《尋烏調查》中,對公田做過一番認真的梳理,在調查中,毛澤東將公田分成三種:一是祖宗田,二是神道田,三是教育、社會公益性質的公田。此外,“公益性質的橋會、路會、糧會的土地,數亦不少”。

  在中央蘇區這樣公田發達而地主佔地並不集中地區,平分公田讓農民受惠的程度並不比沒收地主土地少,這是中共革命可以信手拈來的絕妙棋子。正由於此,當毛澤東正在為規劃農村土地分配方案殫精竭慮時,卻不遺餘力地對公田制度詳加剖析,和公田由集體佔有化為個體佔有所可能帶來的革命促進潛力,大有關聯。

  和發達的公田制度相對應,中央蘇區聚族而居特徵非常濃厚。山高谷深使這裡的宗族制度得到充分的發育,同時也形成相對閉塞的環境。在一種低水平的生存狀態下,贛南、閩西地區農民維持基本生存尚不困難。

  單就正稅,閩贛兩省農民負擔不能算高,但各種捐稅、附費、攤派、徵借,普遍達到正稅標準,以正附及各種捐納、徵借相加,1930年代前後,贛南、閩西地區人民人均負擔約在2元左右。將各種負擔統統算入,當時農民的負擔尚不一定是畸重。由於賦稅徵收中間環節過多,調查數據不確切,負擔不公平現象所在多有。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贛南、閩西農民雖然不一定對本身的生活狀態有太多認識,中國農民自得其樂的心態在此常常可以見到,在中國整體貧困的背景下,這裡的農民和其他地區一樣,承受著沉重的生活壓力。不過,這卻並不足以説明為什麼恰恰會在贛南、閩西這塊土地上形成革命中心。因為維持基本生存並不比其他地區困難。(四)

熱詞:

  • 公田
  • 賦稅徵收
  • 中央蘇區
  • 閩西地區
  • 宗族制度
  • 尋烏調查
  • 宗族勢力
  • 毛澤東
  • 橋會
  • 富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