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68歲阿伯助學13年 供山區學童從小學到大學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1: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000元可以做什麼?廣州市民周尚銘用了13年給出答案——可以供一個山區學童從小學二年級成為一名大學生。

  從報紙上選擇了資助對象

  68歲的周尚銘,1992年8月出差到大連,偶爾看到當地報紙上的新聞,於是選定了雲南省永善縣一名小學二年級男童李進才作為助學對象,“第一筆委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轉交的錢是300元”。

  周伯自小就有記賬歸檔的習慣,每一次與小李的往來,包括匯款、通信、打電話等都仔細記錄了下來,“資助總額是7000元左右,13年間收到小李信件是42封”。

  小李和母親棲身於一個山洞裏,艱難度日。1992年,小李上小學二年級,被推薦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的受助人。“孩子一直不太肯説自己的家庭情況,這些都是他的班主任張老師寫信告訴我的。”周伯説,看到孩子穿著一身破舊衣服,心情特別複雜。周伯和妻子將自家兩個兒子、親友孩子的較好舊衣服收集起來,洗乾淨後給孩子寄了過去。

  小李寄來的四張照片記錄著一個山區孩子的成長——初期衣衫破舊,周伯寄錢請老師幫忙買衣服後,小李變成了整潔的男孩;小學畢業時眉間緊鎖,周伯説,那時他因為長期與母親住在山洞沒有戶口,沒法上初中,已經做了輟學的準備,“我以助學者的身份向永善縣政府請求幫助,不久後收到學校反饋的信息,小李解決了戶口問題”;最後一張是高中時期,在校園裏留影的小李,是一名青澀的少年。

  “小李説他以後要報答我,我説,做個好人,回報社會就好了。”周尚銘還記得2004年6月,小李從昆明農業學校畢業時,父子般相處的兩人最後一次通話。之後,由於小李走出學校,沒有了固定地址,至今無法聯絡了。

  兒子接棒繼續資助學童

  “現在人可能無法理解榜樣的力量了”,周尚銘認為,自己堅持13年助學,其實與社會樹起的“雷鋒精神”密切相關。

  周伯至今保留著自己那本學雷鋒日記,而且收集與雷鋒相關的郵品。2008年3月5日由雷鋒紀念館寄的紀念雷鋒精神45週年一套10張紀念封;1994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極限片”(即明信片圖案與郵票圖案同、發行日為紀念日、戳源地對應)等等都是周尚銘最鍾愛的郵品。

  讓周伯自己也想不到的是,郵品還能再幫助人。2005年國慶節,他在廣州市集郵協會拍賣會上,拍出了一套郵品,所得2000元全數捐給了廣東湛江一名白血病孩子。

  如今,周伯的兒子也接過了父親的“雷鋒精神”接力棒,堅持做廣州志願服務,也資助著5名學童。(記者 何雪華)

熱詞:

  • 助學
  • 周伯
  • 小學二年級
  • 雷鋒精神
  • 小學畢業
  • 小李
  • 極限片
  • 希望工程
  • 阿伯
  • 郵品